【趋势研判】加盟连锁模式的势、术、道|下篇

导语在加盟连锁模式研究的上篇中,原色咨询提出加盟连锁模式既有着广阔前景,也面临着现实挑战。对此,企业应如何制定与评估自身加盟扩张战略?在本篇中,我们将进一步剖析驱动加盟连锁企业规模化的关键因素,并对如何构筑企业价值竞争壁垒提出建议,希望能对加盟连锁企业在“修术问道”过程中有所启示。点击回顾【趋势研判】加盟连锁模式的势、术、道|上篇企业在思考实现品牌规模化的路径时,首先讨论的是应当采用直营还是加盟模式。直营连锁模式和加盟连锁模式之间本质上的差异,决定了企业能走多快或是走多远。普遍而言,基于自身价值主张的选择,企业在规模化战略上的考量不尽相同。但如上篇文章中我们所提到的发展趋势,即企业的重资产扩张存在规模化瓶颈,而低成本、高现金流的加盟连锁模式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企业在扩张规模战略中的迫切需求。回顾各个行业的连锁化进程,早期的增量市场鲜有颓势。在这个阶段,加盟连锁入局者普遍采用粗放经营模式,因此“零和博弈”的境况层出不穷,导致不少企业迅速走向衰落或是遭遇市场出清。而随着现如今实体门店/网点数量增速放缓,各行业将陆续进入竞争透明化的存量市场。在此阶段,仅凭产品或是服务形成的竞争优势很难帮助加盟连锁企业形成强硬的竞争壁垒。面对正在发生的销售模式创新、数字化、标准化竞争、行业转型等更严峻的挑战,不少加盟连锁企业匆忙上线数字化管理系统,或是加强加盟商店辅运营督导体系等模块化举措以进行应对。然而,这些措施不足以对企业的规模化扩张进程起到关键推进作用。原色咨询认为,明确和理解品牌企业与加盟商关系的本质,是驱动企业的规模化扩张的关键因素。从底层商业逻辑来看,加盟连锁模式中品牌商更偏向于为终端加盟商提供支持服务、让渡自身的部分利益换取终端门店或网点规模化增长的“中台大脑”;而加盟商更多时候扮演的是“经销商”的角色,其关注的重点在于现金流管理和盈利等自身利益,从而轻视了对终端客户需求的深刻理解。因此,由于品牌企业和加盟商的侧重不同,两者往往形成了“零和”关系和“各自为政”的现象,利益难以调和。因此,品牌企业应当重新理解和认识企业与加盟商之间的关系本质。实际上,加盟连锁模式的成功需要品牌方和加盟商双方高程度的“耦合”共生。要做到这点,品牌商应发挥优势,引入“社会化资源”实现业务扩张,降低自身经营的风险和杠杆,同时利用标准化商品/服务、集成优势与数字化等手段提高运营效率,赋能加盟商在对接终端客户的表现,实现加盟商单店/网点较高的坪效与较快的投资回收周期。在创造稳定的单店网点盈利模式后,品牌企业便可通过标准化复制达成规模化扩张,实现共生共赢。在达成对组织规模化愿景的基本共识之后,企业需要思考如何构筑长久存续的竞争壁垒。原色咨询根据行业经验,梳理了加盟连锁扩张路径中的三个关键因素,并对每个关键因素中所需关注的重点提出见解,希望帮助企业在制定加盟战略时避免陷入误区,做到有的放矢:加盟组织扩张关键驱动因素:成本、供应、创新驱动因素一:成本导向驱动加盟连锁扩张,标准化的单店模型是成功基础如上所述,品牌方实际上应承担的是企业中后台的角色。这一定位意味着品牌企业要想在行业中有所建树,不仅仅要做到和加盟商之间合理分配利益,同时也需要不断对成本进行管控优化,以达成标准化的降本提效。标准化作为加盟连锁的基石已经是业内共识,稳定且高效的单店模型既可以帮助企业有效地量化管理加盟门店的表现,同时合理、真实的回报周期模型也在吸引加盟招商环节起到助推作用,实现可复制且快速稳定的规模化扩张。然而,实现成本导向的标准化不能只流于表面,只局限于围绕门店/网点内的人、货、场等核心资产的标准化打造,其核心竞争优势还停留在门店/网点内,并导致门店/网点形成一个个孤岛。原色咨询认为,构筑成本导向的标准化加盟体系的关键在于集中创造门店/网点之间可共享的核心资产,例如财务、运维、品牌建设等环节,以达成边际成本的下降与效率提升,并撑起整个加盟网络,最终形成他人难以跟随复制的成本壁垒。此外还需一提的是,数字化的发展也为这一理论提供了法门。特别关注:图片来源于华南巴比馒头公众号长期以来,早餐市场由于消费需求多样、原材料供应链冗长、产品制作流程复杂等特征使得行业内鲜有规模化的头部领跑者。而巴比馒头从面点这一大众品类切入,并通过中式面点智能化、自动化生产有效地促进了工厂至门店成品销售的目的,同时降低了成本。具体而言,巴比馒头通过SAP系统、供应商管理系统、运输管理系统、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等信息化模块的建设,成功将研发到终端零售之间各环节的信息建设打通,提高了标准化程度。此外,巴比馒头在交易结算方面也开发了数字化系统支持:将销售数据通过POS系统传至SAP系统并最终归入财务结算,让服务人员专职提供服务同时提升门店运营效率,这也是集中创造门店之间共享资产打造企业护城河的重要实践举措。驱动因素二:供应/产能驱动地域扩张,供应链优化帮助突破规模化扩张瓶颈在加盟模式中,品牌企业的中后台角色定位对其自身供应链的建设提出了要求。随着规模化程度不断提升,与之相伴而生的是供应链效率的强化。当企业实现稳定高效的单店模型后,即将进入到快速规模化的扩张阶段,此时如未提前布局和进行自上而下的前瞻规划,加盟连锁扩张进程容易陷入瓶颈。一方面,产能建设投资需要增加固定成本,而另一方面,加盟商数量的扩张增长趋势决定了产能/供应效率能否最大化:即如果货品供应无法及时满足而产生的产能过剩/货物积压等问题,最终可能造成经营效率低下并导致扩张的停滞。因此,产能建设与加盟商扩张之间存在一个平衡点。并且,随着规模化不断增长,边际收入将会趋近于边际成本,此时的单店模型已随着规模的增长不再具有最初较强的经济性。面对这些可预见的问题,原色咨询认为,除了提前布局产能/供应规划之外,价值链优化是此阶段的核心基础。通过积极整合内化并且优化供应链关键环节,如餐饮、零售行业的采买/生产环节、快递行业的转运中心等,以提升企业对产业链上下游的议价能力并释放规模效应的动能,从而最终优化门店成本结构、提升加盟商资金回报率。特别关注:图片来源于搜狐网绝味鸭脖通过对上游养殖企业参股,实现一定程度内对生产端供应的控制;同时在全国各地布局建设了21个主要生产基地,覆盖半径300-350公里的门店,以保证对加盟商终端门店的货源供应。此类举措为绝味来了巨大的成本优势。随着规模的不断增大,其对采购生产环节的议价能力远超过竞争对手煌上煌与周黑鸭,并直接表现在了连年攀高的利润率上。同时,绝味旗下的绝配柔性供应链凭借数字化管理、大数据、智能算法等技术,成功实现对仓配的管控,并通过第三方物流完成“原材料-仓库”和“成品-门店”的全程冷链运输,高门店密度提升了绝味的市场响应速度和物流效率,并降低配送运输费,最终实现了规模效应。驱动因素三:创新驱动企业规模化长期稳固,线性价值链走向生态协同是加盟连锁企业价值长续的关键如在上篇中我们发现的:消费需求端的多样化与连锁化率的不断增长正在给潜在入局者提供机会,各行业连锁业态内的出清速度并不显著,同时意味着利基品牌不断涌现;此外,面对边际成本下降所造成的同质化价格挑战,加盟企业若对单一业务存在高度依赖很可能会使其陷入被动竞争的局面。然而我们欣喜地看到,不论是在多样发展自身业务、抑或是跨界进入新的市场的连锁加盟企业们,正在通过建设、实现价值链的生态协同从而构筑坚实的竞争壁垒。例如正新的森林计划,通过强化自身价值链在物流供应链上的优势,积极吸纳、建设食材加工、门店装修、品牌运营、加盟商培训等环节;在满足自身主打IP品牌正新的需求之外,还跨界进入快餐(大鼓米线)、茶饮(正新手摇茶)、烘焙等领域;同时随着装修、营销、供应链等核心业务能力的开放和资源外溢,成功赋能其他领域的企业,如对泰森的冷链供应,最终筑成了森林般的、可循环的生态效应。综上所述,我们应当认识到创新是保证加盟连锁企业基业长青的关键所在,加盟企业在顺应市场变化时需要积极思变,发掘培育潜力业务或产品服务,打破现阶段连锁业态的规模化天花板。这也就意味着加盟连锁企业需要对传统线性价值链的解构重组,最终形成商业生态概念上的协同。原色咨询认为,加盟企业需要积极对其立身之本与价值链上各价值要素进行审慎思考并进行有机结合。结语面对现如今大消费市场连锁化率程度低,多样化需求层出不穷、竞争者不断涌现的动态市场格局,局限于标准化复制黏贴单店模型的加盟连锁模式无法保证企业的竞争力长期存续。原色咨询认为,“成本”、“供应”与“创新”是驱动加盟企业规模化发展不同阶段中的三个主要驱动因素,若缺少标准化的单店模型和供应链合理优化的支撑,企业的规模化愿景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关注价值链差异化/平台化生态的构建是未来加盟连锁经营企业赢得竞争、基业常青的关键。点击回顾上篇【趋势研判】加盟连锁模式的势、术、道|上篇作者信息丁伟强(Albert DING)原色咨询合伙人 流通行业战略与数字化规划专家albertding@uanser.com徐   晓(Deane XU)原色咨询合伙人 消费品、零售与信息化领域专家deanexu@uanser.com王   威原色咨询行业研究员THE END○○欢迎转载,但请注明文章出处及作者合作及商务事宜请联系 uanser@uanser.comBackground Image by PIRO4D from Pixabay 扫描二维码关注原色,获取更多行业洞见

0 Comments

【趋势研判】加盟连锁模式的势、术、道|上篇

导语“特许连锁经营”作为一种可以帮助企业快速实现规模化的发展手段,长期以来备受各方关注。在中国“衣食住”大市场中,大部分细分行业内均存在以加盟连锁模式跑马圈地的参与者,其中不乏经过多年经营已经颇具规模的连锁企业,但受困于这一细分市场庞大且复杂多样的需求现实,加盟品牌由盛转衰、淡出市场的现象亦是屡见不鲜。如今长尾市场中诸多火锅、奶茶加盟连锁品牌的频频“暴雷”,又为特许连锁经营模式蒙上了一层阴影。加盟连锁模式真的是“高上限”和“低下限”并存的双刃剑吗?为此,原色咨询对加盟连锁经营模式进行了专题研究,并选取主要观点和数据对加盟连锁经营在中国的发展现状进行阐述,同时对企业在加盟经营连锁发展的路径选择提出见解。本文将以上下两期的系列形式呈现,本篇将着重通过宏观角度切入分析加盟连锁经营的发展趋势。由于中国大消费市场进入门槛低、固定成本低,导致参与者众多、长尾效应明显,大部分细分行业仍处于连锁化率低的阶段;同时,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下沉市场需求不断释放,这为连锁业态提供了广阔的增量空间。具体而言,原色咨询研究发现,在市场总体实体门店/网点增长速度放缓的现阶段,连锁经营业态却展现了稳步发展的势头,其结构上的发展潜力正在逐渐兑现。另外,随着近年来供应端各行业产业链的不断完善和数字化技术进步的赋能加持,加盟连锁模式相较于直营模式的低成本、可快速复制的先天优势得到了更坚实的支撑(5年CAGR 9%),预计在未来将成为促进连锁经营业态稳步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中国连锁经营模式门店/网点容量规模虽然在本文研究范围内,并非所有行业的连锁业态都由加盟模式主导,不同行业的参与者们在连锁经营方式的选择上呈现出直营/加盟结构性分化的趋势,但加盟模式在基本盘稳固的同时,已经开始逐渐渗透进其他行业。对于产品/服务特性的标准化复制难度相对较低,加盟商与品牌企业耦合程度高的快递、外带业态的茶饮&小吃熟食、西式快餐以及便利店行业参与者们,本身就主要采用加盟模式驱动规模的增长;与此同时,酒店、家具家居、正餐行业的门店数量规模也出现了结构性转加盟的趋势变化。细分行业加盟模式发展趋势在深入研究各赛道上连锁经营业态门店集中度后,原色咨询发现,不论是在高度离散、个性化需求的行业(快餐、茶饮、小吃熟食等),抑或是规模为王的赛道(快递,便利店等),均出现了以连锁加盟为主要扩张策略的头部企业。然而同样需要强调的是,“规模化”作为加盟模式成功与否的评判标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特别是在大部分长尾特征行业中,如餐饮(包括正餐、快餐、休闲餐饮)、酒店(经济型酒店、民宿),由于进入门槛低、入局者众多,规模化天花板相对较低,扩张存在结构性上限。此外,大部分由加盟主导的细分行业出清速度并未显著快于加盟连锁业态门店数量增速,头部连锁企业还未形成“大而不倒”的规模壁垒,加盟模式的未来发展空间仍在给潜在参与者提供新的入局机会。总结其原因,大部分连锁经营企业只实现了“连”而非“锁”,具体表现在核心竞争力(如商品/服务的体验、技术和品牌价值等)仍停留在门店/网点之中、并未实现网络化覆盖;面对边际成本的不断下降与消费者需求多样变化的冲击,这些采用标准化复制黏贴单店盈利模型的参与者们必然面对差异化竞争或同质化价格的挑战,此时品牌商与加盟商之间的利益分配、产品/服务的创新迭代需求等难题就能轻易打破之前所建立起的“规模优势”。经过研究,原色咨询认为“连”而不“锁”是很多加盟企业由盛转衰的根源所在。领先连锁企业门店/连锁门店数量结语短期来看,加盟连锁模式的应用虽然存在诸多利好,但在中国大消费市场复杂多变的背景下仍面临重重压力,而如何构筑长期的、有价值的竞争壁垒应当成为品牌企业值得深思熟虑的课题。放眼远期,重资产的商业模式在加盟模式主导的竞争环境中很可能风光不再,这一形势同时也对意图利用加盟连锁模式扩张的品牌企业提出了管理、运营等方面的要求。在下篇中,原色咨询将聚焦总结各方的成功经验,对企业加盟连锁经营的关键成功因素进行剖析。作者信息丁伟强(Albert DING)原色咨询合伙人 流通行业战略与数字化规划专家albertding@uanser.com徐   晓(Deane XU)原色咨询合伙人 消费品、零售与信息化领域专家deanexu@uanser.com王   威原色咨询行业研究员THE END○○欢迎转载,但请注明文章出处及作者合作及商务事宜请联系 uanser@uanser.comBackground Image by StockSnap from Pixabay 扫描二维码关注原色,获取更多行业洞见

0 Comments

【趋势研判】存量市场中利润分配模式重构,汽车物流的新机会在何处

导语汽车市场进入了存量竞争的时代,产量连续三年保持负增长,置换市场却依旧保持活跃;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车的市场规模逆势增长,各种因素均表明,汽车行业正处于产业结构的变革阶段,主机厂的话语权被逐渐削弱。汽车物流行业作为汽车行业的附属行业,原本的主要客户——主机厂,不再是产业链中最为强势的一方,利润空间被逐渐地转移到“整机制造”的上下游。作为物流服务供应商,汽车物流企业该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应对产业链中利润分配模式的重构?行业变革的动荡期中是否存在着新的机会?一、汽车市场进入存量市场,挤压附属行业利润空间2020年,中国的汽车保有量已经达到2.81亿辆,同比增长8%,但汽车的产量自2018年始就已经进入负增长,并连续三年下降。另一方面,二手车市场的成交量在同期内保持着稳定的增长。种种迹象表明,汽车市场已经进入了存量竞争时代。2014-2020年,中国汽车保有量虽保持增长,但市场逐渐成熟,增速放缓。2018年以来,汽车产量开始下滑,连续三年保持负增长,消费透支后市场回归理性,新车市场逐渐疲软。二手车市场的交易量并没有表现出新车市场的下降趋势,近五年始终保持增长,置换市场活跃度提升。中国的汽车市场已经进入存量市场,由市场成长期带来的红利消耗殆尽后,成熟期市场的特征,如:集中度高,进入壁垒高,产品差异化程度减弱,增值服务需求增加等都将涌现。行业内以产品为导向的销售模式也将转变为以消费者为导向,主机厂的话语权被逐渐削弱。而汽车物流作为汽车行业的附属行业必定不可避免地同时或者滞后地发生产业结构转变,传统汽车物流企业的利润空间可能被进一步挤压。据观察,几家涉及汽车零配件物流业务且年营收低于20亿的企业,2016-2019几年间毛利率增速减缓甚至下降。尤其在相对标准化程度高的零部件入厂物流阶段,细分市场内竞争日益激烈,并开始淘汰边缘玩家;有能力降本的企业才能继续存活。而在标准化程度低,透明度低的售后物流阶段,得利于存量市场对于汽车维修保养服务需求的增长,这些企业的利润率尚无下降趋势。二、新能源汽车构建新格局,利润分配形成“微笑曲线”与已经跨入成熟期的汽车市场不同,近年来新能源汽车逆势增长,其替代传统燃油车的野心已初见端倪。新能源汽车造车逻辑的改变,也带来了行业内利润分配模式的改变。主机厂可能难以在新能源汽车的细分市场上保持其原有的主导地位。合理估计下,新能源汽车将在五年内占有超过20%的汽车市场。至2025年,新能源汽车的物流市场预计规模将超1500亿。燃油车的核心是动力系统。在燃油车时代,发动机技术是各大车企的核心赛道,也是场外资金进入汽车行业的最大壁垒。而在新能源汽车的时代,造车逻辑则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电动汽车的核心变成了包括电机,电池,电控的「三电」技术。除了比亚迪,不管是欧美传统车企还是各大造车新势力,都没有足够的能力掌握三电核心技术,整车制造更像是拼装游戏。也正因此,产业链的利润分配符合“微笑曲线”,原本掌握了上游研发技术的主机厂将会被电池供应商,智能化系统供应商等被挤压至整机制造阶段,失去其原本的主导地位。上游零部件的“三电系统”是新能源汽车区别于传统燃油车的核心零部件,约占整车成本的50%。而传统的燃油车,发动机及动力总成系统只占总成本的15%。在产业链的下游,新能源车除了有与燃油车同质的汽车金融,保险,维保等需求之外,当其进入报废回收环节时,由于可利用的高价值的基础核心零部件更多,修复的成本更低,催生出了大量回收需求。2020年我国动力电池累计退役量约25万吨,2025年这一数字将上升至近100万吨,市值超过400亿元。而电池不妥当的回收处理会对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因此近年来,中国也在不断完善制度,明确汽车生产企业作为动力蓄电池回收的主体,对动力蓄电池的生产、销售、使用、报废、回收、利用等全过程进行信息采集。各大关联方也开始进行电池循环利用的布局,宁德时代旗下的湖南邦普年回收处理的电池总量已经超过6000吨。产业链利润分配模式的改变也给汽车物流行业带来新的启示:当主机厂自身利润空间被挤压时,汽车物流行业可能需要寻找新结构下的新赛道。三、汽车物流行业的新机会汽车行业的产业结构调整伴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崛起,汽车物流行业作为汽车行业的附属行业在动荡的市场中却不乏新的机会。1. 行业集中度上升,外包物流比例进一步提升入厂物流受到汽车产量负增长的影响,市场规模逐渐收缩,倒逼行业结构调整。物流头部企业依托于较强的资金水平、行业口碑和稳定的客源,可以借机进行成本探底,不断优化运营效率,发挥规模效应,收拢被淘汰企业的市场份额,逐渐形成寡头垄断的成熟市场。值得注意的是,国内汽车企业物流业务外包比例仅为45-60%,与欧美80%以上的水平尚有差距。并且,目前外包物流中的第三方多以阶段性的服务供应商角色出现,第三方汽车物流公司难以涉足供应链管理,无法实现全链路的深度合作,造成了交流成本的浪费,也放弃了协同效应可能带来的效率提升。尤其在整车物流阶段,基本都由主机厂下属的物流企业完成。行业话语权的转移使主机厂也面临着极大的降本压力,由于外包成本普遍低于自运营物流的成本,因此增加外包物流的比例将在一定程度上帮助降低成本,也催生出了更多的对第三方物流服务的需求。2. 汽车后市场,物流行业仍是蓝海在成熟的欧美汽车市场中,汽车产业链80%利润来自于后市场;而我国整车制造与整车销售却只占据50%利润。随着我国汽车市场的不断成熟,汽车产业链的利润分配将向维修保养等后市场领域倾斜。例如,后市场零配件的需求规模预计将在2022年超过8000亿元,按照12%的物流费用率来计算,后市场的汽配物流规模将近1000亿元。后市场物流场景极为复杂。主机厂附属物流公司占领了大部分流向4S店的零部件,大部分汽配经销商渠道的物流服务多以低价的小车队为主,第三方物流主要服务于生产商直发的大型修理厂或者是汽配电商平台。正由于后市场商流的交易链层级众多,市场分散,始终难以形成高效的供应链体系,因此,“电商+快递公司“的组合在高时效要求的标准件配送服务上更占优势。汽车物流市场中的老牌玩家多是服务主机厂出身,后市场直接面对维修厂甚至消费者,且SKU的数量指数级增长,整体业务模式与服务要求都有较大的改变。3. 新能源汽车崛起,价值链结构的改变引入新机会1)产业链上游 —— Tier-One核心供应商的物流需求产业链中利润分配向主机厂的上游倾斜,核心零部件的供应商地位日渐强势,原本属于整机制造的利润空间也被转移至上游,加之新能源汽车模块化的组装趋势等因素都表明:Tier-One供应商将会成为汽车物流服务供应商未来重要的客户之一。以新能源电池研发制造公司「宁德时代」为例,其一直在通过入股的方法培养自己的供应商,同时分散供应商来降低成本,这在正极、负极领域体现得非常明显,因此宁德时代在这两个领域具有很强的议价能力。2020年,宁德时代与普洛斯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并希望通过绿色能源资产服务化,降低物流、运输等相关企业大规模使用新能源的门槛,将新能源推广到更大的应用范围。宁德时代依旧在高速发展期,但其显然已经意识到了在物流成本方面有着较大的优化空间,并且也有能力联合供应商协同优化,以降低物流成本。因此,汽车物流行业原本的入厂物流经验,以及在汽配产业集群中的物流网络布局,可以成为竞标时的极大优势。2)产业链下游 —— 三电系统更换回收我国传统燃油汽车在进入报废回收环节时,大部分关键零部件已经使用了15 年左右,其再制造价值并不太高。但新能源汽车的回收情况则不同。目前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迭代仍在一个十分高速的水平,自然的磨损加上技术的快速进步,其报废周期将明显地短于燃油车。新能源汽车的零部件如电池,电驱动,电机,甚至铝基车架等都有较高的残余价值。目前市面上大部分新能源的电池在保证续航能力的情况下,寿命一般在3-5年左右,因此旧车报废与电池系统的更换需求将会催生出对于逆向物流以及售后物流服务的需求。可以预见到的是,随着制度的完善以及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与整体规模的上升,新能源汽车的高价值报废零部件极有可能形成一个细分的再制造回收体系。产业链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但不限于回收点的建立,区域集货,区域仓分拣,分品类/品牌物流运输等。新能源汽车的废旧电池可以通过电池的售后物流网络逆向运回,在送货的同时收集4S店、维修店、其他回收点中的报废电池与其他可利用零部件,原路返回至工厂或者主机厂,物流路径清晰。但是,若物流执行方由单一的电池生产商担任,每一个厂家只对由自己生产的电池进行回收运回,则整个回收过程难以集约化,导致资源浪费。此时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的加入将有助于整合运力仓储资源。另一方面,由于多品类的零部件再利用方式和循环目的地的不同,多点集货发多点的运输方式及仓内归类分拣的操作对于原本的入场物流的玩家存在着经验移植的可能性:集货(Milk-run)可以应用于回收点取货,原本的转运仓、前置仓可以作为分拣中心,统一调度安排同品类的报废件运至目的地,由此形成规模效应,也更容易被监管与持续优化。3)其他增值服务除了向产业链中市场容量更大的方向寻找机会外,汽车物流企业也可以通过提供其他如信息追踪、客户需求预测、供应链流程优化再造、汽车金融等增值服务,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增加客户粘性。总结存量市场中产业结构的改变无疑为汽车物流企业带来了新的机会:1. 主机厂日益加重的降本需求推动着物流外包比例的提升;2. 汽车后市场的市场空间不断攀升,其物流市场仍是一片蓝海;3. 新能源汽车的崛起正在重构产业链的利润分配模式,新能源汽车三电系统制造商的入厂物流,电池售后物流,回收逆向物流等方向未来的利润空间十分可观。行业的结构调整带来了转型期的困境,也催生了新需求,新机会,汽车物流行业可以提前布局规划,在动荡中探索前进的方向,而不是在被动中放弃竞争。作者信息丁伟强 Albert DING■ 原色咨询合伙人Albert的专长是战略规划与数字化规划,为流通行业的客户提供从战略设计到落地的全方位服务,常驻上海总部应六栩 Hannah YING■ 原色咨询顾问,常驻上海总部END○○欢迎转载,但请注明文章出处及作者合作及商务事宜请联系 uanser@uanser.com扫描二维码关注原色,获取更多行业洞见

0 Comments

【深度研究】农产品行业趋势:“商品化”加速,“品牌化”崛起

随着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今天的农产品产销行业正逐渐脱离小农经济,处于商业化变革转型关键期:由于近年整体农产品价格的提升,大市场2020年市场规模达到逾6.7万亿,增速明显,消费升级已成趋势;与此同时,主流传统农贸市场渠道日渐式微,份额被商超与电商渠道逐渐蚕食。对于深耕行业的农产品企业和零售企业而言,农产品“商品化”已成为应对行业变局的重要课题;纵观国务院《十二五规划》的农业生产现代化,《十三五规划》的农产品生产结构性调整,再至《十四五规划》的“三品一标”,亦是对各农产品企业加速“商品化”进程起到明确的战略指引作用。原色认为,通过农产品的“产品化”、“差异化”和“品牌化”,未来在农产品的细分赛道将会涌现大批百亿级的新兴企业。 作者丨原色咨询丁伟强 徐晓 (王威、 万芊 协助编辑) 在本文中,原色咨询将聚焦农产品企业在应对市场挑战与行业变局时,对如何实现农产品的“商品化”转型提出见解。 消费升级成大趋势,发挥供应链优化和产品升级之间的协同效应已成关键 未来线下仍是农产品销售的主要渠道,但主流的传统农贸市场已难以满足需求,整体农产品市场的增量正在由强供应链的商超、电商主导;而与商超、电商渠道高适配性的生鲜品类(肉禽蛋奶水产、蔬菜瓜果)增速明显。研究发现,在近年农产品消费总量趋于稳定的状态下,市场的增量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主要由已经满足了更高消费需求的细分品类驱动(如肉类),而商超、电商渠道出售的农产品伴随相对于传统农贸市场出售的尚未“商品化”的高同质化农产品更高的价格则反映了农产品消费升级的空间。 为应对农产品消费升级的机会与挑战,仅仅停留在表面的产品升级还远不能构筑起企业的竞争壁垒,为实现农产品“商品化”目标,背后是整体农产品“研产供销”环节的变革,也就是需要供应链上各个环节围绕“产品”为中心发挥协同效应,这既是核心基础,同时也是农产品实现“商品化”的关键。 理论上供应链与产品的协同似乎不难理解,而生鲜直采电商扁平化的供应链也看似为这一理论提供了现成的答案:源头采买让产品质量标准化得以保证,自建物流仓储体系也很好地降低了生鲜损耗率,数字化的供应链建设提高了运营效率的同时也赋能了信息流的流畅,让供应链更好地反馈以顾客为中心的弹性需求从而赋能产品的“商品化”,即使是对于生鲜这类短保期的产品而言也能做到。 然而研究发现,由于产业链根源性的桎梏,如上游生产的高度分散性、国家地域辽阔而导致的物流成本高企,以善之农、美菜、宋小菜为代表的农产品电商企业在物流、资源整合等方面成本居高不下,至今仍未形成稳定的盈利模型,普遍亏损。对于“互联网”基因的生鲜电商尚是如此,对现阶段还处于“产品主权”阶段的传统农产品企业,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供应链构筑由于价值链长,需要对供应链各环节持续投资从而实现产品的“商品化”效应可能暂时还不是最优解。 原色认为,顺应消费升级需谋定而后动,因势利导,合理分配资源以构筑竞争壁垒,其中不可缺少对企业自身在当前市场定位的评估以及审慎制定产品化的发展路径。农产品实现“商品化”、拓展利润空间的过程也可以看作是产品“标准化”、“差异化”、“品牌化”的过程。 一)引导消费者选择价值直观可视的标准化产品,同时供应链以突破瓶颈为主要任务 在农产品“商品化”初期,消费者对于农产品信任度低,健康、新鲜、品质等基本需求无法得到保证,而随着产地标识的推进,以“产地为背书”的农产品,如蒙自石榴、福州橄榄等,更容易获得消费者信任;数据显示,产地标识已由08年的121个升至20年的3270个,某种意义上,这也反映出农产品普遍性标准化与品牌化的缺失,即消费者只能依靠产地标识来做购买决策而不是通过特定品牌得到更多的引导。构建农产品品牌忠诚度,产品的标准化是实现“商品化”的第一步,而此阶段的供应链应以克服如源头分散、物流不完善等行业瓶颈。为此,原色提供3个要点,抛砖引玉: 1.从分级开始——外观标准化 市场上的小商摊卖草莓,大的20,小的15。区分的维度,从农户处收产品只量化品类,增加了外形的维度,便创造了一次价格分化。 2.分时分区——内在标准化 粗放的经营模式下,内在差异不易被感知。生产者可以利用种植生产的第一手信息,创造分化,比如“日光梨”的标签:将阳光照射少的梨多用于梨膏这种对产品本身甜度感知低的加工品中,进而提升产品整体品质,创造更好的收益。利润空间能够细化拓展的前提,是先分开。 再以茶叶为例:清明时节采的嫩茶,一般会清炒成绿茶,最大的保留嫩茶的茶色茶香,茶农可以百元一斤出售,出厂后一斤更可达千元以上。而同一棵茶树晚几天采,就很难卖上价,甚至到秋天,茶农可能只能以5块钱一斤卖给收茶人,茶厂一般用老茶制造对茶本身香气依赖较轻的红茶等发酵茶,出厂后能卖到40元一斤。市场的成熟和品牌的影响将细化市场需求,创造产品的利润分化通道。 3.用“分割”以匹配不同细分市场的需求——品质标准化 鲍家蔬菜专业合作社通过将一棵芹菜分四级,越往里价格越贵,匹配不同的消费群体,最外层的芹菜茎品质不高,廉价销往农贸市场;而最中间的芹菜芽口感清脆特别,主要定位高端酒店,能卖到一斤90元。 一颗芹菜根据口感品质的不同进行分级,实现品质标准化,再依据分级后的产品特点销往匹配的市场,极大的释放细分的利润空间。 结合以上三点,原色整理了在产品和供应链上发挥协同效应的案例: 百果园根据水果肉质、糖度、外观以及规格等维度设立了A、B、C等级,而标准化的制定也促进了上游种植、采买的标准化作业,除自建生产基地之外,与多家种植基地建立密切合作,同时也在质量标准化上严格把关,如农药残留检测等。 二)IP打造和下游产业链深加工是农产品在商品化进程中突破产品同质化瓶颈的两条路径,助力企业实现差异化竞争,实现品牌溢价 农产品品类在商品化上升的过程中,随之而来的是产品同质化的挑战,为赢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并同时实现品牌自身农产品商品化的升级则必须聚焦产品差异化的打造和供应链上重要环节的内化,原色认为瓶颈的突破主要依靠IP打造和下游产业链深加工两种方式: 农产品深加工,以差异化产品替代标准化产品 以美国泰森公司为例: 美国的肉鸡发展经历了通过规模化养殖控制成本后,随着收入提升带来的消费升级,迎来新的突破点——鸡肉产品的品类。肉鸡企业从原来只卖肉鸡,到切鸡,再到加工鸡,食品的SKU迅速增长。 美国泰森公司从一个饲养公司,只卖活鸡,到建立了第一家屠宰场,率先开始卖切鸡,成为名牌企业,再到19世纪60年代继续延伸,做鸡肉加工食品,开发了从鸡肉餐盒到以鸡肉为基础的热狗等爆品,这些在1966年对泰森来说并不是主要收入,但到了1980年,这些产品成为泰森成功的基石,利润率高达22%,是整个肉鸡的三倍。 泰森公司通过不断的深化加工,创造一系列的差异化产品,进一步提升品牌价值,依据对市场需求的理解,打造爆品,提高利润率,分化成为头部企业。 再以坚果行业为例: 消费者生活方式的改变、健康饮食理念的变化驱使坚果产品向商品化发展,后起之秀三只松鼠、百草味、良品铺子等互联网品牌应势占领消费升级的高地,其对消费者的理解以及对产品核心竞争力的感知能力远超其他传统坚果炒货企业,实现了弯道超车,成功以差异化产品替代标准化产品并占据消费者心智,而上游轻资产,下游重资产的供应链模式也在IP运作、产品附加值以及富有想象力的SKU开发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中国目前大多数农牧企业仍处于发展初级、同质化竞争挑战阶段,食品品类的开发有很大的市场。结合消费者需求的深加工产品,将成为未来头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实现产品服务创新满足消费升级的精细化需求,供应链和产品协同的质变协助制胜品牌化竞争 在品牌化竞争阶段中,在产品属性角度上的创新普遍会往两个方向展开:一是持续不断的品牌化扩张、品牌力提升,以标准产品的迭代满足消费主体,不断占据消费需求、增强品牌效应最终达成品牌竞争壁垒,二是不断进行产品形态差异化,以满足精细化消费需求为主,进而收获碎片化的消费群体,最终塑造消费者的粘性,某种意义上更像是围绕消费者生活方式的创新服务。 在消费升级的机遇中,面对消费者日益细化的消费需求所提供的市场增量空间,简单的品牌背书提供给消费者的价值有限,农产品品牌需挖掘、响应消费者更深层次的需求,从追求量变转向质变以构筑品牌竞争壁垒。 因此,原色整理分析了十月稻田的案例,以供启示: 十月稻田与京东共同建起粮食商品专属的供应链,并依托按需生产的C2M模式(customer to manufacture),在了解消费者需求之后反向向市场定制产品,最后依托消费大数据分析将最终购买大米的人群特征拟定在中端以上、8090后家庭的用户,在产品设计上,包装方面采用了防虫锁鲜的包装形态:六面整形包装技术,牛皮纸外袋加真空内袋双包装,结合十月稻田的产区优势选定了延寿产区的长粒香米5KG克重的产品,最终销售成为爆款。 结语 原色咨询认为,农产品“商品化”不会“一蹴而就”,企业在理解市场的同时也需要踏实制定供应链和产品发展路径以构建农产品“标准化”、“差异化”、“品牌化”的品牌核心竞争能力。中国人口数量、餐饮文化的地域性等市场特征在远期还将持续客观存在,并持续对上游农产品在产品化和差异化上提出独一无二的要求,随着消费升级的整体趋势,每个差异化品类和细分市场独立成长为有高度品牌化和差异化的百亿企业已近在眼前。 END 该文章已于2021年4月19日发布于 「原色咨询」及「中物联农产品供应链分会」微信公众号 欢迎转载,但请注明文章出处及作者 合作及商务事宜请联系 uanser@uanser.com

0 Comments

「合同物流创新与增长」主题沙龙成功举办 [附:后续沙龙活动选题收集表格]

2021年3月6下午,由「56部落」与「原色咨询」联合发起的 “合同物流创新与增长” 主题沙龙在虹桥商务区交通枢纽虹桥天地1号楼成功举办。   “合同物流创新与增长” 的主题沙龙议程   本期沙龙邀请到了供应链解决方案专家吴菊英、 物流视线创始人&CEO张雄、华为大客户营销专家、中通云仓总裁特别助理&上海新英源物流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智源、远孚物流集团董事长李勇洪、以及56部落创始人徐华玉、原色咨询合伙人郑晓丹及丁伟强作为演讲嘉宾。各位演讲嘉宾围绕各自的行业积累大家分享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及深度见解。    滑动查看更多沙龙现场照片 后续系列沙龙活动选题收集 在未来,原色咨询将会继续遴选大家关心的议题,邀请行业资深专家与从业者,与合作机构一起为大家带来深度的行业见解与碰撞。 扫描下图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可提交您所关心的问题,我们将会遴选合适的主题来举办后续沙龙活动: END 欢迎转载,但请注明文章出处及作者 合作及商务事宜请联系 uanser@uanser.com ○ ○

0 Comments

【原色方法】合同物流就没有增长飞轮吗?

作者 | 原色咨询 丁伟强引言以轻资产模式,为大客户定制服务的合同物流企业,常被资本认为没有高速增长的想象空间,给不了高估值。已经上市的飞力达、海程邦达等市值表现不尽如人意,更加深了这种刻板印象。而反观国际,比如老牌的DSV,就取得了收入和市值的良性增长。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及最大的商品生产国,我国的物流规模当之无愧是全球老大。然而,除了中外运等少数历史悠久的国有企业稍具规模,大部分合同物流企业的规模在几十亿的水平无法突破。上游的生产制造企业,商贸企业都在呼唤与其规模匹配的大型物流公司,为他们的全球扩张提供供应链基础服务。比如,以前华为的全球供应链服务招选,往往是国际物流公司才有能力提供华为需要的服务。一边是客户越来越大,且需求强烈。另一边是合同物流公司却长不大。我们用原色增长飞轮的逻辑来看,合同物流缺失的主要是,面对客户真正痛点的勇气。国内很多合同物流企业从低端的运输和订单跟踪等低价值点切入,却没有实现“低端颠覆”。《【原色方法】增长飞轮的设计方法》(点击跳转) 中就讲到,企业在成长期可能需要切换增长的逻辑。合同物流从低端切入,但是想要突破规模瓶颈,需要切换新的增长逻辑。01客户结构合同物流公司在客户选择上过于被动。很多国际大型合同物流公司,他们是伴随着客户在几十年的过程中共同成长的。而国内的合同物流公司可能没有这个时间窗口。大客户的规模已经很大,自身的物流部门往往都比市场化的物流公司更大。新崛起的客户群体需求变化又很快,传统的运营模式跟不上客户的变化。但是,企业发展的过程,是在不断优化客户结构的过程。原色咨询认为,合同物流公司突破增长瓶颈的前提,需要“淘汰”不合适的客户。腰部客户可能限制了合同物流公司向更大规模的扩张,还消耗了企业的核心资源。面对大客户的规模要求,或者是高速成长的新商业客户,合同物流公司需要有勇气和能力跟上客户的步伐。比如:客户的需求已经从简单的“降低成本,减少麻烦”升级到更高的要求,合同物流企业敢不敢面对客户的这类需求:扩大销售网络服务网络触达行业专属资产资产结构优化用户满意度订单满足率库存周转率02关键资源和产品能力原色咨询发现,纯轻资产的合同物流公司在国际上也没有享有很好的增长和利润水平。比如,德迅盈利能力很强,PE值一直很低。新秀XPO增速极快,PE值比德迅还惨。表现好的DSV,ODFL,都是既有合同物流,又有自身的产品和资源运营能力。无论从客户粘性、还是规模经济性的角度,这种组合都更有优势。合同物流企业增长的难点在于,两个轮子都需要进行大幅度的调整。这就需要找到很强的杠杆:▎需求驱动:危化行业的需求和合规要求,让需求的增长和核心资源(牌照)形成了飞轮,给了密尔克卫等公司爆发增长的机会。▎能力驱动:现在也有长周期资本的介入,对上下游和重大资源进行整合等,比如顺丰收购DHL供应链和嘉里物流,方源资本收购荣庆等,我们拭目以待。后记:基于原色增长飞轮的逻辑,我们可能发现,拥有产品或者关键节点的物流公司有机会做成功合同物流,成为真正的供应链企业。反之,轻资产的合同物流公司,需要在必要的节点构建重资产和运营能力,已形成良性增长必要的核心竞争力。增长飞轮系列文章【原色方法】增长飞轮的设计方法系列:避免无效增长【原色方法】增长飞轮的设计方法本文作者丁伟强 Albert DING■ 原色咨询合伙人Albert的专长是战略规划与数字化规划,为流通行业的客户提供从战略设计到落地的全方位服务,常驻上海。■ 在加入原色咨询之前,Albert在国际知名咨询公司任职超过15年,为国内外大中型企业提供战略、运营、数字化等多方位的管理咨询服务。关于原色原色咨询深耕流通行业,为零售、快消和供应链物流企业提供战略到落地的陪伴式服务。原色咨询秉承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咨询方法,为快速发展的中国企业提供兼具国际水准和本土洞察的高品质咨询和数字化服务。点击下方名片关注「原色咨询」获取咨询视角的深度洞察▽- The End -以上内容均为原色咨询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欢迎留言申请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题图来源:unsplash

0 Comments

【原色动态】原色咨询助力源氏木语开展数字化转型项目

原色咨询助力源氏木语开展数字化项目转型 2021年1月11日,源氏木语x阿里云 · 数字化业务中台一期项目启动会在上海成功举办,正式开启了源氏木语数字化转型的战略规划。原色咨询合伙人丁伟强作为项目咨询方代表出席会议。 此次启动的数字化业务中台一期项目,旨在为源氏木语搭建数字化营销中台系统,从而为企业业务的飞速发展提供坚实的数字化基础,支撑其未来百亿级营收的战略目标。 原色咨询在此次项目中承担业务流程管理辅导的关键任务。凭借其在企业流程管理上多年的方法论沉淀,原色咨询将确保围绕着源氏木语的业务目标,带着建设性的方案和批判性的思维来解决业务流程上存在的问题。   原色咨询合伙人丁伟强在启动会中指出,咨询顾问应当在解决业务增长的问题中来看流程管理,目标是做到“‘顶天且立地’,‘顶天’是指业务设计要支撑企业的战略目标,立地则指业务方案能够实际落地”。管理咨询+业务系统双管齐下,才能确保业务需求符合企业长期的发展战略,同时让企业具备系统长期的可扩展和升级的空间。 原色咨询代表丁伟强在启动会上发言 源氏木语总经理Max在会议上表示:在数字经济时代,企业需适应变化,要借助科技的力量更精细地管理供应链,以确保其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因为唯一不变的只有变化。“目前家装的市场很大,但品牌很小,能做到百亿的品牌更是少之又少,源氏木语要争取能做到其中之一,这是我们的目标,所以这个项目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源氏木语总经理说道。 数字化经济时代已经到来,企业构建数字化平台,实现业务创新变得至关重要。原色咨询将携手源氏木语,共同推动企业数字化发展,促进企业实现业务互联互通、资源协调与信息共享,助力源氏木语实现百亿的业务增长目标,成就百亿事业! 源氏木语简介: 源氏木语是上海朵艺家具有限公司旗下家具品牌,专注于家具的研发设计与销售服务。品牌以“专注纯实木、坚持高品质”的定位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并快速成为天猫平台上销量领先的家具口碑品牌。公司业务也从线上扩展至线下,通过直营和加盟共同发展的方式,源氏木语目前已经拥有近100家线下门店。 END 欢迎转载原色文章,但请注明文章出处及作者 合作及商务事宜请联系 uanser@uanser.com ○ ○ 扫描二维码 关注原色,获取更多行业洞见

0 Comments

【合伙人演讲】如何制定冷链企业百亿战略

前言 12月10日,在第14届中国冷链产业年会期间,原色咨询合伙人丁伟强围绕行业展望,进行了《如何制定冷链企业百亿战略》的主题演讲。本届中国冷链产业年会以“聚势共生 谋远共赢”为主题,探讨新形势下冷链行业如何思变破局,聚力共荣,谋求可持续发展新出路。 以下为演讲主要内容实录: 在过去几年里,我们遇到一个特别有趣的话题,我们有很多规模在30亿左右的优质客户,没有办法突破增长的瓶颈,基本停在这个水平线上无法突破,我们通常把解决这类问题的咨询服务定义为“百亿计划”。无论从行业的发展,还是技术的突破,如何突破发展的瓶颈走向百亿的规模,我想基于这个普遍的问题给大家做一个简单的分享,抛砖引玉。 我们为物流行业提供咨询服务时,往往先做一个行业模式的切分,我们的许多客户已经在使用,我们把物流行业里面不同的玩家切成以下这样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级,最底层称之为基础设施运营商。我们服务的很多涉及国际业务的企业,码头、机场、航空公司这一类都是在做基础设施运营,它的典型特征是固定资产的投入巨大,边际成本非常小,所以无论是发展船代、货代都有相对的优势。国内物流也是如此,冷库和园区都是进行大量基础设施的投资。底层的右边是金融服务、货代服务,我们把它归类为一个业态之下,因为它的共同特征是把资产效能利用率做到最高。去年我们给中字头的一家企业做海外出海战略时,建议如果持续拥有比传统的民营企业更强的融资能力,比方说保持在2%左右的融资成本,且预计十年、二十年内有足够的资金,那么该企业就应当做大量的基础设施投资。至于技术应该投在哪里?在非洲港口,保税仓还是保税区的建设?确认资金投入的位置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但是进行重资产、长周期的投资,并且发展我们的民营企业,围绕它进行货贷、金融、创新的服务,肯定是这个领域发展的大方向之一。更小一点投资,例如冷库设备和特种箱,我们也把它归类为基础设施运营。总体来讲,企业在数字化的路上,尤其是想要打造平台型企业的公司,我们同样把它归类为基础设施,因为它一样具备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边际成本极低这种方式。所以我们认为最基本的基础设施运营商需要具备的核心能力是长周期、低成本的资金。 第二个层级,我相信在座的,包括其他会场在分享的嘉宾,很多都在中间这一层。无论做仓配、城配、干线,中间这层我们服务过的都是产品型的冷链企业,我们同时也服务过危化品企业和汽车物流公司,大家都强调自己是一家很强的产品型公司,而产品型公司在相对不标准的这些特种行业来讲,挑战是巨大的。我们在普货行业里服务于快递、快运公司,在过去十年内为他们进行网络建设,包括加盟网络、干线网络和仓网络,基本上无论从资金结算、服务水平、操作标准等等,在整个行业的标准和技术的推动下,创造了大量的标准化产品的机会。但是对于冷链,包括我们在一些其他的特种行业,危化品行业、汽车行业,在中间这一层我们认为它需要标准化,即基础设施的标准化、数据的标准化、服务的标准化,以及跟客户结算的标准化,如果无法达到的话,那作为产品型企业是非常难的。所以中间这一层我们认为它的核心能力是比较卓越的运营能力和真正数字化的能力,全程的管控。 第三层级,最上面的这一层我们称之为供应链企业。很多自称为供应链的企业实际上多是合同外包业务,把企业跟单业务拆分出来成立一家公司,这在创业初期的供应链公司比较常见,但是我们还是把这一块归为真正能够跟客户的商流深度结合在一起的一类。早上有大咖在主题分享中提到,新夏晖跟麦当劳深度结合,它给麦当劳推送,门店应该补什么货、补多少、下一个周期是什么时间,真正跟客户的商流深度结合在一起,这一类我们称之为真正的供应链型的企业。它需要具备的能力是深入的行业洞察,尽管冷链分很多,食品、医药不同温区,其自身在全球供应商上整合的资源,甚至包括代理采购金融服务,需要具备的能力不仅是从行业本身的洞察资源,还需要具备对下面所有层级资源的整合能力。不见得是直接拥有这个库、这个车,甚至不见得拥有这些IT系统,但是如果企业没有这些整合能力,它便无法在客户的拓展中提供相应的支持。我们看到很多供应链企业投资冷库、专线,投得太多了可能也会对其本身的商业模式造成冲击。 基于这样一个分类,我们给很多企业做报告的时候就会去看企业的能力范围在哪里?最底层的基础设施,所追求的就在一个经营点上面,如果把这个点做得足够好,我们每一个商业计划书事实上都是同一个点,无论是这个码头还是这个仓库,企业在做业务规划的时候实际上是做了一个独立的业务规划。例如很多公司,将冷库做成一个全国冷库网,但是冷库和冷库之间是不是真的形成冷库网本身是值得探讨的一个话题。每一个点独体做成一个公司和独立做成一个业务进行比较,点独体有机会成就大型企业,其本身并不是百亿级企业、千亿级企业,但是这些企业需要长周期低成本的资金,如果撬动财务投资人来做这件事情,那风险比较大。 中间第二层集成产品的部分,事实上真正的冷链能够产生价值的部分建议偏保守,无论是竞争对手的合规成本,还是中端客户的购买意愿,真正对全程高品质冷链的溢价支持。如果说我们的合规成本很高,中间的断链过程中、开箱过程中温控设施做的不够好,会产生巨大的折损,只有优质的全程冷链才可能产生相应的竞争力。但是如果在这些过程中的段点并不需要付出巨大的成本,或者说没有办法获得很高的溢价,几个独立线段的冷链拼接在一起,价值可能不是特别大。中间层的另一个层级是专业产品,无论是场地的干线、仓储、海外采购,我们将其中的一段做成小段的冷链,可能短期内玩家比较多,运营得不错,但是能不能真正做到端到端、门到门,并且把它整合到一起,能够创造额外的价值?我们认为目前来看这是一个方向,但对企业本身来讲成为先烈的机会还是更大一些。 最上层供应链的这些企业,虽然它叫链,而在我们看来更多的是面。企业在全国仓与仓之间的库存管理,调拨车辆、场地、人员、资源、系统的调度,以及当客户要扩城市、扩仓,甚至于跨国进行扩张的时候,如果没办法在全国甚至全世界帮助客户匹配资源的能力,那么企业对于客户的价值还是有限的,还处在一个基础的跟单业务的操作水平,这样竞争力是薄弱的。我们看到的现状是辛苦跟单操作也只能获得3%的利润水平。 什么样的企业确实能够做到百亿突破这个规模,而且还能获得相对不错的市场估值?我们对标国外无论是冷链,还是危化特种物资的这些公司,成功的企业应该具备同一个样子,这些公司不会只做其中的一部分,绝大部分情况下都做了一个组合。 如果只做好其中一段,那很可能只适用于基础设施运营,而这样的低成本、长资金周期多半是国字头企业才具备的能力。这一类的公司向上突破做供应链的时候,会有很显著的优势。我刚才提到过一家中字头企业的出海战略,他们在做跨境电商、国际货代、港口投资,以及保税相关的业务的时候,会考虑国际性的投资国内规模较大的出海企业,它所关注的是全球运营和投资能力,而不仅仅是资金的成本、线下运营的成本和全球供应链的部分。所以这是一类,本身是有机会形成在点上面重大投资之后的向上突破。例举另一家中字头的公司,他们有一个特种保税仓库,企业需要进入保税库,就把供应链交由保税仓负责,它通过关键结点的业务掌控,并且能够保持一个比较高的利润水平,这种经营模型的成功概率就很高了,国际上也有许多类似的案例。 再往上走的这部分,我们看到很多冷链企业,特别是民营的冷链企业,在过去几年里事实上是在做冷链订单跟踪的外包,但如果继续这样的运营模式,在不出现重大冲击的情况下能保持3%的利润率水平就不错了。不具备像中字头的企业那么强的投资能力,则必须在局部建立多点业务,否则获得高的利润水平非常困难。具体的专业产品是哪一段?是链条上的一个环节,可能链条上的一个环节比这些大基础设施运营商更小的一个环节,还是说承接了一个小的线段,甚至某种包装的材料、某种技术,且利用公司的核心能力。国际上的成功案例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在供应链基础上拥有自己差异化的专业产品。 还有一类我认为目前来讲还是最难的,真正做到全程冷链的运营型的产品公司,因为它需要具备的能力无论是在每一个环节的标准化操作、全程数字化的运营,还是超前的负责水平的投资。企业需要定点定班投在那个位置,无论大小客户进来的时候都能够满足相似的投资水平,这个准确的预测是非常难的,所以这一类的企业应该都是向百亿或者千亿企业迈进的时候才有这样的机会。 我开场的时候讲到我们所服务的很多客户都是30亿左右的规模,不能发展100亿,甚至突破50亿都是很大的一个挑战。我们通常的做法是在确认合作前访谈商务相关部门,以了解每个客户的特殊性。以餐饮为例,日本餐、中餐和西餐,他们的配送时间不一样,温控不一样,中央厨房的要求也不一样。就算是同一个地区也会出现差异,因为不一样是客户的竞争优势有不同。除了冷链和餐饮,我们以前做更标准的服装产业还是不一样,都是卖女鞋的,两家企业也不一样,他们对于三方物流企业的需求不一样,连出入库的结算方法都不一样。我们作为运营商如果把每一个客户当成独立的项目去运行,无论是仓库、设备、运营、人员结算,显然需要相当大的工作量。我们遇到过一个客户,规模已经很大了,好几十亿的企业,他说我实际上用的是几十个公司的合并报表,因为大部分都是独立的系统,独立运营。虽然有些资源可能有些共享,但是共享的程度是很低的,所以运营对于前端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是不满意的。我们还做过很多服务标准化的项目,客户一旦有不一样的需求企业就拼装组合,形成一个组合式的差异化,希望做到在运营时能够标准,在客户运营时差异化响应。客户差异化服务的接受度高了,销售签了一个一亿的大合同,运营就很头疼,所以之间的矛盾一直存在。 我们曾提出过这样一个建议,非常痛苦,这个建议已经提过很多遍,我想给大家做一个分享,但各花入各眼,仅作参考。我们认为企业在这样一个规模,没有办法突破规模的瓶颈,就是因为对客户服务的太好了,认为所有的客户都是上帝,所以基本都做成一个金字塔型的纺锤型客户。但是远观百亿级、千亿级的企业它的客户群体不是纺锤型的,它的业务贡献我们称之为战斧型结构。 无论是大到像DHL或者像XPO这类公司,无论是通过并购还是自己发展,最终的业务覆盖在6个行业以内,大概4-5个行业20个客户为之贡献的收入占比可能在60%-80%,都很正常。所以只要做这样的专属行业,大客户对你的引领是不可回避,因为他贡献的是业务的底盘、规模、行业的标准,他的需求很多,但满足了这写需求,行业里的其他需求都觉得是普通需求,这对企业本身的能力建设也有益处,所以要做就做超级大客户。如果企业要做100亿,那单个客户的规模最好都几个亿,这样的客户哪怕是亏钱做,只要不亏得太离谱,就能把能力构建起来。中间这些客户的需求可能和千万级的客户一样多,3000万的客户、5000万的客户跟3个亿、5个亿的客户多样性需求实际是差不多的,但是它经营状况的不稳定性更高,而且其自身业务的增长都不具掌控力的情况下,它的需求变化、它的规模水平、它的利润实际上都可能是一个大问题。当然如果企业本身只想做成10亿规模,那他就是你的超级大客户,这个没问题。另外,如果能够通过大客户群体,10个、20个大客户为企业铺到很大的一个规模情况下,就能用相对标准化的解决方案去覆盖中小客户,这个标准化的解决方案或者是产品,无论是分时、贮藏由你自己来确定。这个结构是动态的,从10亿、30亿涨到100亿是个过程。 为什么涨不上去?可能是你把客户服务的太好了,如果你现在是30万的企业,5千万到一个亿的客户是一个大客户,但是如果涨到1000亿,除非它增长很好,跟着它一起长大,它给你的业务能到3-5个亿,否则它如果不增长,它一直是这个水平,它可能是制约了你发展,这是一个痛苦的现实,所以要么拥抱大客户,要么拥抱快速增长的中心客户,将来变成高质量客户。所以我们看到的这个客户结构里面,真正能够突破规模发展瓶颈的这些客户群体,对它的客户的选择是非常谨慎的。 怎么做这件事?我把刚才讲过的几个观点做一个汇总,这是我们在做行业特殊企业解决方案的增长模型,突破自己的增长瓶颈,要有一个飞轮,这个飞轮用来检验你的战略和你的业务设计是不是支持了我做的越大能够变得越强。 最左边部分是既然我们选择做冷链,无论你的客户群体是食品还是医药,本身需要具备的前提条件是很强的行业解决能力,所以你做供应链往下打基础设施,还是基础设施往上打供应链,首先你需要很强的行业解决能力。既然要增长,获取新客户和老客户的快速成长都尤为重要,与之匹配的急速响应能力我们一般称之为战略定位。如果你今天去跟客户讲我是一家某某冷链企业,我的能力是什么,无论是对于特种的装备,特殊货物的运输,解决方案,还是进出口报关,这都是很强的行业能力。同时,如果客户快速发展,你要调整你的业务结构扩张,能够快速响应客户,所以第一部分称之为价值主张,或者是卖点,你怎么样去面向你的客户。 第二部分,虽然我能够做到,但是不表示我所有的客户都要接,而且我要不断地淘汰我的客户结构,才能够形成将来的增长。今天的大客户要么接受我的标准化服务,因为我要成长,要么客户成长得很快,我继续把它当成大客户对待,所以我前面讲的战斧型结构是未来业务扩张的方式,无论你是在新的渠道合伙人的过程,还是区域扩张、产品扩张的时候要维持这个客户结构与你的体量规模能够达到一个匹配。 还有一部分是企业真正关键资产的构建。企业有这么多客户,每年一招标,客户的价格达不到就丢了,其中很大的原因是拿新客户和丢老客户的矛盾,基本无法同步上涨。除非有关键的资本,硬的资产、软的资产都可以,也可以是行业性的、软件性的、服务性的关键资产。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遇到过很多客户超前的进行服务标准化与个性化之间的平衡,我们称之为组建化的服务,无论是海外库、清关、拖车,甚至是仓内的上下架服务,如果把这些组建能够一定程度的标准化,特指很小的组建,把它抽象出来,能够支持一定的扩张。这件事情还要平衡到个性化需求与运营标准的规模经济性上面, 30亿、50亿规模的一些企业看到了,但是不愿意或者没有能力长期去积累这样一个过程。这个过程需要重新再来检视客户吹的牛是真的吗,你的这些行业解决方案、急速响应能不能通过你的这些关键资产,能够帮助到客户快速成长吗?如果是,你的这个飞轮就转通了,你对客户说的那一套,你说我懂行业、我有资产、我能帮助你快速成长,选择每年能够增涨30%的客户才是我的好客户、大客户,我配套构建我的能力,把整个模型打通,同时把客户的结构持续进行迭代,这是我们认为突破规模瓶颈,成长为百亿企业的必要条件。我们在过去的几年里面,为30-50亿企业提供咨询服务,他们为自己定的标题就是“百亿计划”,无论是三五年还是七八年要达到这样一个规模的企业,似乎都在往这个方向去发展。我想说当这些企业成功的从30亿涨300亿的时候,对于企业本身来讲是机会,无论是数字化的机会,还是国家政策的机会,特别是现在疫情对于行业的冲击,对大企业主体是有利的,风控、检验的能力都会变得更强。所以当它到了百亿往千亿迈进的过程中,那些没有突破规模发展的企业则会面临危机。我刚才讲了,增长率一旦涨上去,它的行业解决方案、资产能力和客户结构都会很好,而被淘汰下来的客户则留给那些没有办法突破规模成长的企业,这一个行业给予这些企业的机会可能反而是一次危机。 演讲人信息 丁伟强 Albert DING ■ 原色咨询合伙人Albert的专长是战略规划与数字化规划,为流通行业的客户提供从战略设计到落地的全方位服务。 ■ 在加入原色咨询之前,Albert在国际知名咨询公司任职超过15年,为国内外大中型企业提供战略、运营、数字化等多方位的管理咨询服务。 END 欢迎转载,但请注明文章出处及作者 合作及商务事宜请联系 uanser@uanser.com ○ ○ 扫描二维码 关注原色,获取更多行业洞见

0 Comments

【原色简讯】原色咨询合伙人丁伟强作为特邀嘉宾出席慎思行数字化规划研讨沙龙

2020年11月27日周五晚上7点,清流计划慎思行数字化规划研讨沙龙在北外滩来福士东塔27楼如期举行。原色合伙人丁伟强在嘉宾演讲环节原色咨询合伙人丁伟强与中信资本运营合伙人张少剑、乐高集团中国市场高级战略经理徐慕文作为推动“数字化”的一线的特邀嘉宾,与慎思行创始合伙人姚秋晨一起,从生产端、销售端及供应链协同等的不同维度构建起一个整合的产业视角,启发数字思维,探寻”战略与数字化“融合创造价值的道、法、术。原色合伙人丁伟强在嘉宾对话环节丁伟强同各位与会嘉宾们分享了数字化转型中的挑战与心得,并解答了各位来宾在数字化转型中遇到的方方面面的困难与疑惑。在本次沙龙活动中获得了来宾的一致好评。清流计划简介:“清流计划”是由咨询业平台机构“慎思行”发起的精品咨询公司(Boutique Consulting Firm)合作计划。该计划基于一个发现精品咨询公司的审慎性研究体系和一套提升精品咨询公司专业影响力机制而构建,旨在推动中国咨询业品质提升与结构优化,从而真正为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中国企业解决问题、创造价值。扫描二维码关注原色,获取更多行业洞见点击“阅读原文”,联系原色

0 Comments

【原色百亿战略】聚焦主战场、夯实根据地

前言 几十亿规模的企业常常会面临“高不成,低不就”的问题:有市场地位但不够稳固,有规模但优势不明显,在市场、渠道投入以及内部能力构建上捉襟见肘,持续发展的后劲不足。 要跨越以上增长瓶颈, 企业要做的第一件事:重新聚焦主战场 我们看到成功的百亿企业在突破规模发展瓶颈的过程中,对目标市场的细分更为精准和聚焦:他们会先在较小的目标市场赢得很高的市场地位,并在持续夯实根据地的前提下,再进行品类/服务/渠道的立体化扩张。 比如,收入200亿(市值超5000亿)的海天味业,目前主营酱油收入还占比接近60%。收入135亿(市值约800亿)的欧派家居,目前主营橱柜收入占比接近50%,其销量约为排名其后6家上市公司橱柜收入之和。 很多得到了投资人的普遍认可的传统企业:如海天、欧派、顺丰、中通、飞鹤等等,他们的主营业务收入是百亿级别,而整体市值是千亿级别。他们共同特征是:主营业务在一个很大的市场里,但是聚焦了一个细分的目标市场,并成为了细分目标市场的绝对龙头。 然而,很多受限于规模瓶颈的企业常常只看见“千亿乃至万亿大市场”,缺乏更加精准的市场细分,这是决定他们是否能成为百亿企业的第一个重大差距。 原色百亿战略的第一步:做减法 过去几年,很多企业家被贩卖了焦虑,被忽悠了风口,能够保持定力做好主业的企业还真不容易。喧嚣过后,大家也变得清醒:很多产业,特别是供应链较为复杂的产业,并没有那么容易被轻易颠覆,想要跨界也绝非易事。 当沉下心来,追求良性增长的时候,对主营业务进行优化就成为了企业突破规模瓶颈的一个重要切入口。 优化的主要方向是在现有的客群/产品/渠道结构中,切出一个能够支持自己成长为龙头的细分市场,并将公司的资源聚焦于这个增长的核心引擎。 # 原色「成就百亿」客户案例 “燕文物流”是一家专注于跨境电商小包的国际物流公司,在跨境物流领域,一直聚焦于“小包”业务,并在持续提升产品和运营能力。最终燕文从2016年的十多亿成功增长到2020年接近百亿。记得在2017年进行B轮融资的时候,很多投资人都疑惑为什么聚焦于这样一个只有几百亿规模的市场,而不快速投入当时火热的海外仓、专线等业务。现在,百亿目标接近实现,而海外仓和国际专线业务经过一轮洗牌,机会还在等待着燕文。 燕文物流每日订单量增长图 图片来源:燕文官网www.yw56.com.cn/ 令人惊讶的是,也许是“当局者迷”,很多企业对自己主营业务的洞察也存在问题。 这些企业存在的典型问题有: ?“一个都不能少”:每种客户都不舍得放弃,每个产品都不舍得退出。不断的做加法,绝不舍得做减法。 ?“价值定位不清晰”:因为都不舍得放弃,核心客户不清晰,很难明确自身的价值定位。 客户对自己公司的定位认知不清,会导致购买决策与公司服务能力不匹配,不仅增长乏力,也导致客户满意度不高。 几十个亿规模的企业在市场、渠道和能力建设上的资源还是有限的。企业需要基于核心客户和价值定位聚焦资源投放。 不少采用经销/加盟模式的公司,与渠道商的定位分工不清晰。品牌商既不想承担风险、又想要控制权,还想要打通线上线下一盘货,这就导致了他们在分工过程中没有形成良好的生态互补,而是产生了更多的博弈。 除了在客户/产品上要做减法, 在资源分配上更要做减法 很多几十亿规模的企业开始进入到这样一种情况:公司按照惯性分配资源,各业务甚至职能部门基于往年情况上报预算,而后公司做平衡。 这样的做法就算对于成熟大企业来说也是弊病多多,更别说需要突破规模发展瓶颈的中型企业了。成长中的企业,必须将核心资源(资金、人才、激励、老板的时间等等)投入到直接促进增长的领域,在增长过程中逐步构建起支撑性的能力。 # 反思 一家几十个亿规模的消费品企业为了对标千亿企业,导入全面预算,IPD等,结果却不尽人意。高管自叹道“还没有千亿的命,却得了千亿的病”。 对标学习是很多企业学习成长的方法。然而,对标什么企业?对标什么内容?如何对标?很多企业并没有深入思考,各种照搬照抄式的对标,反而学成了四不像。 几十亿规模的企业,需要引入成熟的管理方法,打造组织能力。然而,想要突破规模发展瓶颈,企业的关键任务更需要聚焦于核心目标市场,要在核心目标市场打穿打透,取得绝对的领先优势。 做到了这一点,既突破了规模发展的瓶颈,也为持续创新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 祝各位,百亿成长之路一帆风顺! 点击查看相关系列文章: 【原色百亿战略】   跨越发展台阶 成就百亿事业 作者信息 丁伟强 Albert DING ■ 原色咨询合伙人Albert的专长是战略规划与数字化规划,为流通行业的客户提供从战略设计到落地的全方位服务。 ■ 在加入原色咨询之前,Albert在国际知名咨询公司任职超过15年,为国内外大中型企业提供战略、运营、数字化等多方位的管理咨询服务。 END ○ ○ 欢迎转载,但请注明文章出处及作者 合作及商务事宜请联系 uanser@uanser.com 扫描二维码 关注原色,获取更多行业洞见 点击“阅读原文”,联系原色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