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客户恋爱

70后的“老年人”,爱情观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相互尊重,人格平等,独立自主,无私利他这些是我们70后,对爱情和婚姻的一些看法与客户的关系很自然的也带有典型的70后特点而且我发现,原色咨询三年来与客户的关系最合适的类比,还真是“恋爱” 一段健康的感情,首先是相互尊重,人格平等美设国际(海运拼箱行业领导者)创始人COO吴征怡女士如是说:“和原色咨询合作三年以来,我们觉得有三点可以总结:第一个是格局对等,第二个是能力互补,第三是结果导向。 为什么说格局对等呢?因为顾问和企业的员工肯定是来自于不同的背景。顾问的学习能力强,专业性强,企业内部(员工)了解产品、了解客户。所以一定要相互接受彼此的优势和劣势,能有这样的格局,相互合作,有相互合作的意愿,而非抱怨,所以第一个是格局对等。 第二个是能力互补,因为背景决定了能力的方向,只有大家一起找到工作的目标,形成能力上的补缺,才能完成任务。 第三个最重要,就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不管什么样的团队,以完成任务为项目唯一的标准,结果为导向。那这样的企业团队和顾问团队才能达成一致产生价值。” 吴总讲的“格局对等”和“能力互补”也是基于相互尊重:客户更懂行业,顾问更多专业和方法。相互尊重并发挥对方的优势,而不是简单的甲乙方,也不是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从客户出发,以解决问题为导向,是在商业关系上的“利他”心态吧。原色咨询从2016年开始为美设国际提供了从战略规划,产品设计,采购优化,绩效提升,IT规划等多方面咨询服务。 一段健康的感情,也需要各自“独立自主”人格健全,精神和物质独立是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咨询公司要能够精神和物质独立,才能不轻易折腰,在感情中埋下不平等的隐患;客户也需要人格健全,公主病和未成年心态,天天让对方猜心思,送礼物等行为找不来真感情。 大昌行食品中国董事长胡英厦先生如是说:“我觉得原色团队给我最深的印象,第一个是专业,这个我深有体会,尤其是在短短的9个月里,我们接触了好几个专业团队,都是在整个市场顶尖的,原色在其中一点也不落下风。 第二个是原色团队的严谨、兢兢业业。我们整个团队对原色在这三个多月的工作中,和我们一起分析问题,一起培训,一丝不苟的精神都很认可。 第三个是,原色进场后带给我的,不管是对我们整个流程的梳理、风险点的排查,还是制定相应改善的措施,特别是打通流程部门墙的方面,原色团队都给我们提出了非常有效的解决方案,我非常感谢。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原色帮我们建立的严谨的工作机制,每个礼拜的汇报都是一丝不苟的准备,每个问题都是逐条的去做针对性的改善。我相信这对我们整个公司带来的改变是很明显的。通过这项工作,原色所制定的专业和合理的流程,能够反过来倒逼我们对自己工作方面和管控方面的一些节点进行优化,这也是和原色做项目以来带给我们意外的收获。 我一直表扬原色工作的细致,甚至于你们的PPT都很值得我们学习。我很欣赏日本人的精神,以细微之处见精神,细微之处成就大业,只有细致做得好才行,原色的一丝不苟让我们深深体会到这一点。 展望未来,我们当然希望还有很多机会能和原色合作。” 与很多咨询公司有过深度合作的客户,对咨询的要求很高同时对自己的需求也很清楚。双方对自己的角色定位都有清晰的认知,同时对自己也有严格的要求,各自完整成熟的人格以及独立自主的精神和物质基础,是一种成熟且舒适的关系。 健康的感情,基于各自的“独立”,但最重要的是为对方着想这是最接近“爱”的部分,爱对方一定是希望对方好,这不仅是一种心态,还是一种能力。 燕文物流(跨境小包领导者)总经理周文兴先生如是说:“我是原色咨询最早的客户,在原色咨询刚成立的时候我们就和原色合作了,在合作过程中的我们体会确实非常的深。原色帮助我们从一开始对管理毫无概念,到构建起企业的管理架构,然后再帮助我们在专注业务的同时能迅速补上管理这一课,我们认为原色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在三年的过程中,我们和原色保持长期的合作。通过一系列咨询项目,我们也从不同角度去完善公司的管理。 通过合作,我们体会到,企业发展,一定要有承接人,在完善公司管理的同时,要能够帮助公司培养出一批具备这种素质的人员。在项目过程中可能还不能完全体会项目的好处,更多是在项目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反复思考,才能感受到更先进管理理念的重要性。 对于一个快速发展的企业,尤其是一个初创的企业,我们还是感觉到管理咨询的必要性。和原色咨询合作这些年,使我们感觉到原色咨询团队的老师们都非常的专业,把客户的需求完全当成自己的事情去思考去落实。我们从项目过程中,既学会了一些方法,也学会了一些理论,但同时每一个原色老师都拥有自身独特的知识、能力和优点,我们也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了很多。所以我们觉得这三年对公司的成长非常非常重要。” 在服务燕文物流三年多的时间里,除了帮助燕文做的十多个传统咨询项目,还帮燕文完成了B轮融资,帮燕文推荐了几位高管,也面试了很多Candidate。我们看着燕文从十多亿走向五十亿的规模,从一个羞涩内敛的团队成长为自信满满的团队,心中真是欢喜。 恋爱,是让一个对方都变得更好的过程恋爱,是一个共同成长的过程成就客户,共同成长不就是一场恋爱吗?愿我们相互尊重,各自独立携手成就一番事业!

0 Comments

布局2020年代:“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设计

经济规模扩大,市场化程度提高,同时伴随着增速的放缓,将让企业之间的竞争在2020年代更上一个台阶。很多企业对自己的业务模式,盈利模式“不自知”,这将严重阻碍其可持续发展。讲得直白一点,很多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并不清楚自己过去为什么成功,也不知道未来如何继续领先。 三季度是很多公司进行战略规划的季节了。在制定战略采取行动之前,建议各位认真剖析一下自己的业务模式,做到“知己知彼(客户)”再进行战略规划。 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主张我们发现,很多公司对自己的“价值主张”有很大的误解,特别是那些自己认为“产品领先”的公司。因此在进市场洞察和客户选择的时候出现混乱和摇摆。下图是三种类型的“价值主张”,简单的说就是:客户为什么购买你的产品/服务。我们简单展开一下就能发现这种误解之深。                           成本领先成本领先是站在客户的角度看总成本而不是站在卖方看价格。 我先举一个例子:有一次出差,把我的戒指忘在了酒店。酒店在打扫房间的时候发现了放在床头柜的戒指并给我来电,但是我已经上了火车,因此约定请酒店将我的戒指快递到我家。你觉得我会选择什么快递公司?我相信我们的选择应该差不多。我选的是顺丰,你也可能选EMS。 我认为,顺丰对客户而言是“成本领先”的公司。你可能会反对,因为你觉得“通达”等电商快递才是“成本领先”而顺丰显然是“产品领先”,顺丰的价格可能是通达的两倍甚至更高而且服务更好。我的答案是:顺丰和通达都是“成本领先”的公司,但是他们的客户群不同,客户的成本结构不同。 所以,最大的误区自于对“成本”的视角和定义。业务设计的核心都是从客户出发,不同的客户有不同的需求,有不同的成本结构。客户的成本可能包括:购买成本使用成本维护成本机会成本(机会收益或者机会损失)时间成本心理成本(由于不确定产生的提心吊胆)当我要快递一颗戒指,我考虑的成本不仅仅是快递的价格,对于可能出现的就算万分之一的丢失可能,以及对于这种担心对我造成的心理负担都是成本。在考虑了这部分成本后,我选择顺丰是低成本的。(这种心理成本有严谨的理论支持哦,也是资本市场“高风险高收益”的理论基础) 所以很多高价的商品和服务,本质上都是抓住了"从客户的视角,总成本最低"的定位。这是“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设计。 按照这个逻辑,我判断目前市场上很多定位于“产品卓越”的公司事实上都是“产品领先”。这种正确的认知非常关键,因为客户可能无法准确的描述自己的需求和成本结构,这需要企业自身对客户有深刻的洞察力。 再比如,在京东商城消费的主要客户,其成本结构和拼多多的主要客户显然不同。京东商城需要降低的是目标客户非价格部分的成本:更多品类(减少多渠道选择的时间成本),假货的风险(直接成本,心理成本,机会损失),物流配送(时间成本),退货处理(时间成本)。因为“多,快,好”,所以“省”的更多是心理成本,时间成本以及机会成本。 产品卓越产品卓越不仅是产品优秀,而是客户对你在产品卓越上的一种认知。 当我们提到产品卓越的时候,能够想得起来的就比较少了。顺丰,京东都被归入“成本领先”,甚至华为也是。任正非先生在讲5G竞争的时候,也是强调:不用华为的5G产品,客户需要多付出多少成本。你看华为也是“成本领先”吧。 产品卓越首先想到的更多是苹果,谷歌,特斯拉等公司。当苹果发布新产品的时候,你心中期待的都是“革命性”,“划时代”的新产品,这就是你心中对苹果的定位。当苹果没办法持续推出“革命性”,“划时代”的产品的时候,你就会失望。 国内在科技领域,“大疆无人机”应该可以算得产品卓越的公司,但这样的公司数量还远远不够(电子游戏?)。我们也观察到有些行业具有很强的产品创新精神,比如:餐饮。我们中国食客对于产品创新的需求之强烈驱动了每个餐馆厨师的创新精神以及各类网红店的陆续爆发。但是,做到真正的产品卓越,能够持续保持很强创新能力的公司似乎还不多见。 客户亲密比客户更了解客户,并满足其需求。 大量的专业服务公司都是客户亲密类型的价值主张,但是只有做到“比客户更了解客户”并能够满足其需求才能成为成功的商业模式。 典型的合同物流公司能够为企业客户提供从仓储,运输,派送甚至金融服务,但是能够做到比客户能了解其供应链痛点,帮助客户降低总体供应链,库存成本,提高订单履约率(帮助客户增收),帮助客户扩大销售范围(比如跨出区域走向全国甚至全球)等洞察和能力都是远远不够的。 很多“以客户为中心”的公司,更准确的来说是“绑定几个大客户的外包公司”,离真正的客户亲密还很遥远。 价值主张的跃迁坚持任何一种价值主张都可能成为世界顶级的公司,但是在不同的价值主张下进行调整是非常艰难的(有些公司总是觉得“成本领先”好像比较低档,现在知道这是误解)。我们看到在新技术的支持下,特别是平台型互联网企业在“成本领先”和“客户亲密”两个维度上都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对于一般的企业形成了碾压的态势。 比如:淘宝显然是“成本领先”的,无论商品数量,商品价格,配送速度等等都降低了客户的总体成本;同时阿里系在每一个流量入口,每一个生活场景对每一个用户的精准分析,接近做到了“比你更了解你”并提供场景化的产品和服务的状态。同时在两个维度上的高分,当他与竞争对手争夺市场和客户的时候形成的对客户全方位的粘性确实很难被挑战了。 结语”以客户为中心“是所有商业组织的基础逻辑。无论是“成本领先”,“产品卓越”还是“客户亲密”的价值主张,都需要“以客户为中心”进行设计而不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

0 Comments

布局2020年代(2)-供应链

上周的《布局2020年代-物流行业篇》收到了很多有意义的反馈,结合笔者之前几篇相关的文章《不懂商流的物流企业,没有未来》以及《为什么”以客户为中心“的模式不赚钱还长不大?》,对反馈较多的“供应链”部分再做一点补充。 供应链 在物流行业经常遇到的供应链公司,主要是一些依托大客户的合同物流公司,因为业务范围比较宽泛或者“供应链”的概念更加高大上而把自己称为供应链公司。随着商流的急剧变化以及全球供应链的重新整合,我们预判2020年代应该会催生一批真正的供应链公司。 向上突破传统的物流公司中,最容易向上突破成为供应链公司的是“产品集成商”和“各类经纪人”。 先说集成商集成商的优势在于资源的丰富度以及服务标准化的能力。无论是国际的Freight forwarding还是国内的加盟快递网络,在现有的网络生态中已经链接了成千上万的上下游企业,具备了提供完成的“物流供应链”解决方案的能力。具备能力并不代表一定能够成功,如果战略目标和配套组织方面没有跟上,这些能力基本上没有用武之地。供应链与产品公司在商业模式上具有巨大差异,最基本的差异是供应链要无限趋近商流,高度定制化服务;而产品集成商则是通过制定标准提供相对标准化的产品,需要规模和稳定的业务量。 如果产品集成商能够明确战略目标和调整配套的组织。比如成立完全独立的BU,并与原有的产品集成商共享生态资源池。独立的BU可以确保商业模式的独立性以及组织架构的配套,形成“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模式和组织配套,通过与现有业务共享生态资源,产生强大的定制化服务能力,甚至在很多时候由生态圈内的服务上完成大量的定制和服务交付。 突破成功率:★★★★ 再说各类经纪人经纪人的血液中流淌着特殊的物质:商业敏锐度。他们在计算每一票单据的毛利,每一个宏观因素的变动对重大资产价格的影响方面有着非常优异的能力。达到一定规模的经纪人(比如10亿以上),基本上在自己所处的行业中能够完整的掌握与上下游重要玩家的“对接”。一个10亿规模的国际货代(典型的经纪人模式),基本上与船公司/航空公司/港口/机场海关/仓库/车队/堆场/海外合作伙伴...等建立了相对稳定的合作关系。这类经纪人本身就可以向上走一步,向“产品集成商”进行发展;如果再往前走一步,直接向“供应链”公司发展也不无可能。 产品集成商需要具备规模以及定义服务水平的能力,但是这些能力并不一定适用于“供应链”,因此我们建议需要独立BU。所以经纪人通过开发超大客户,并以客户为组织单位进行集中式的资源调配,就可以实现向供应链的转型。比如,随着“一带一路”的发展,客户需要进行全球供应链调整。这类超大型的货代从原来的帮助客户出口产品,延伸到工厂搬迁,原材料全球进口,产成品全球分销等,自然嵌入客户的全球供应链完成转型。 突破成功率:★★★★ 商业企业的分拆电商推动了快递和快运行业爆发式的增长,同时也松动了所有原来层层分销的商业企业。大型商业企业完成了从早期的抵触,到接受和拥抱的过程。随着技术与物流基础设施的成熟,传统大型商业企业又重新燃起了渠道变革的热情。 10多年前就有很多客户通过将物流部门独立分拆,降低成本的同时,驱动商流的全面转型,现在还由。比如:国药物流、美的安得物流、海尔日日顺、国美安迅,苏宁物流,海底捞蜀海甚至阿里菜鸟,京东物流等都是将物流与商流并列,期望在提升自身能力的同时服务于商流的变革。 除了上述提到的较为有名的从商流的部门独立成为BU乃至公司的,绝大部分脱胎于商流的供应链公司转型并不顺利。 问题1:无法断奶虽然组织上独立于商流,由于仍然收商流的巨大影响甚至补贴,物流公司必须“无条件”的满足商流的需求。而商流并没有其它的物流供应商可选,物流的所有成本必然全部转嫁给商流,独立核算再加一点利润后成本比原来可能更高。这类企业都曾试图通过开发外部客户来降低母公司商流的影响。但是发现就算规模巨大,也不见得具备服务外部客户的能力,况且母公司商流业务巨大,外部客户开发的速度和难度远不足以降低关联交易的比例。 问题2:市场竞争力不足脱胎于大型商业集团的物流公司,很多时候由于同业竞争的问题无法服务行业内的其他大型客户。当跨出相关行业后,想要服务于其他大型客户时,原有的服务能力和模式可能就不见得有很高的匹配度。况且,原来的运营体系都是服务于自己的商流,在标准化服务能力以及性价比上常常不具备市场竞争力。 也有不少大型企业凭借自己的规模优势(很多内部物流企业一独立就是几十亿规模),想通过将原有的供应商体系进行整合,推出标准化的物流产品(比如:快运,云仓等),基本上全军覆没。仅凭规模优势而无视商业模式和行业规律的“幼稚土豪”给行业留下了很多故事,但一定还会有新的故事正在上演。 转型成功率:★ 那商业企业正确的分拆姿势如何?为了解决独立分拆后供应链业务的市场竞争力,同时维持对现有商流的服务能力。应该考虑非整体性分拆。根据商业板块自身的特性,考虑将供应链业务的一小部分进行分拆(比如占整体业务的10%~20%),但是需要保持独立供应链业务的完整性而不是按功能进行分拆。 独立的供应链业务初始规模较小,但立刻需要投入市场竞争,配套市场化的团队股权激励等措施,促使其快速转型成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商业化组织。随着竞争力的上升和规模的扩大,商业板块可以不断的分拆供应链业务,注入更多资产的同时配套商流的变革。这个过程可能更加漫长而且复杂,但是在同时完成供应链公司独立以及商业板块渠道变革的成功率上,可能会有所提高。 转型成功率:★★★  结语2020年代,期待国产巨型的供应链公司诞生。

0 Comments

布局2020年代-物流行业篇

文章作者:丁伟强 今年是2010年代的最后一年,伴随着中美贸易摩擦的不断升级,全球化以及全球供应链等问题都在不断映入企业的眼帘。面对世界经济发生的结构性变化,中国企业必须正面全球布局的现实问题。物流是商业和贸易的基础功能,更因为重资产特征,必须有前瞻性的布局。从“战略管理时令”的角度讲,二季度正适合进行中长期战略规划。原色咨询结合物流行业的特征以及对市场趋势的判断,为客户的中长期战略规划提供一个热身。 万变不离其宗的商业模式2010年代是互联网的时代,互联网为我们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对很多商业模式形成了颠覆性的影响。今年人们从互联网和资本的热潮中逐渐冷静下来,甚至正在走向过度悲观。对物流行业而言,互联网不仅带来新订单,也为物流行业提供了新的商业模式以及技术基础。但是物流行业整体由于其物理属性,商业模式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原色咨询将物流行业分为三个层级。不同的层级可以采用的业务模式,盈利方式以及核心能力差异巨大,在进行中长期规划前,首先需要认清自己的角色: 最底层的部分是“基础设施运营”以及“各类经纪人”。我们把重资产的基础设施和经纪人放在一个层级,这两者的业务高度关联,但商业模式差异巨大。这一层级主要的服务包括:港口/船公司,机场/航空公司,园区/仓库等物流地产,铁路/公路及相关基础设施以及如EDI,ETC,加油站等等配套的基础服务和技术服务。而“各类经纪人”无论是货代,船代,信息部,票务公司都是围绕这些基础设施运营商提供的交易服务,让这些重大投入的资产得已市场化交易的重要伙伴。 中间层级是基于基础服务之上开始“产品化”的各类物流服务商,包括但不限于:头程/揽收,车队/专线,仓储/分拨,专业服务(如报关),各类末端服务(如提货,派送),各类专业服务(打包,设备,系统,人力外包…)。可以看到在接下去几年,这类专业服务的公司都会不断壮大甚至上市(最近看到的快递包装材料,自提柜等模式也属此类)我们把“产品集成商”也放在这个层级,所谓的“产品集成商”是将这些专业产品组合成为端到端服务的产品。比如加盟模式的快递公司,提供国际门到门服务的服务商,将成百上千的公司通过服务标准串联起来形成新的产品。 最上层的供应链是深入商流,通过与商流的深度融合并通过大量的定制化增值服务获取利润。 接下来,我们探讨一下在20年代,不同类型的商业模式的发展方向和需要关注的重点。 基础设施运营商“要致富先修路”是每个中国人都懂的道理,但物流行业基础设施投入是非常巨大且回收期也是非常长的。所以基础设施服务上总体上都需要很低的资金成本和很长周期的资金来源,所以国家队是这类服务的主要投资和运营者。 类似于普洛斯这样的物流地产商,通过卓越的建设,招商运营能力,将超长回收期的物流地产项目通过资产证券化在资本市场出售,将重资产轻量化并赚取超高利润(2018年的净利润大于国内主要上市物流企业的利润总和)。 由于基础设施投入的规模以及运营成本的刚性,收益管理(通过各类手段主要是定价,将资产的利用效率和收入最大化的方法)是运营的核心。而围绕这些基础设施运营商的各类经纪人,是提供了收益管理的重要手段,也获得了响应的回报。船公司与船代,航空公司与携程之间都是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 国内基础设施类的重大投资机会持续萎缩。我们看到不少基础设施运营商开始往物流运营而不仅限于资产运营,这是非常值得商榷的。2020年代是中国参与深度全球化的年代,重大基础设施类投资是物流行业全球化的重要基础。但很多需要投资的新兴市场的投资环境以及回报率还远不及国内的基础设施投资,极大的影响了供应链全球化的推进速度。 “国家队”具有较低资金成本和长投资期的优势,站在全球化的角度进行全球的基础设施投资纵然遇到不少阻力,在保证投资安全的基础上还是需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布局。 对于商业企业而言,可选的主要方式还是聚焦于“运营”而非重资产投资,因此需要依赖于“国家队”进行战略性的投资方向,并快速抢占战略性资源之上的运营资格。运营重资产的核心在于提升资产的利用效率,因此运营上很可能需要与商流深度融合,帮助中国企业真正打入全球市场而不是传统的贸易方式。 原色咨询建议:具有长周期低成本资金优势的企业特别是“国家队”在“一带一路”倡议下进行中长期布局。民营企业可以关注配套性资产的投资和运营。 各类经纪人 我们将“经纪人”与基础设施运营商放在同一部分,没有“经纪人”不断的进行“投机”就不能帮助基础设施运营商实现真正的收益管理。“经纪人”的核心能力也必须依附于对某一类具体的基础服务的深耕与洞察,比如对航空运价以及趋势的洞察肯定与各港口集装箱价格的波动具有很大的差异。“经纪人”是非常专业的一个领域,当基础设施在进行全球化布局的时候,“经纪人”可以跟随进行全球化布局。 “经纪人”可以通过信息不对称和增值服务获取较高的毛利,但是更加可持续的商业模式还是需要积累更强的销售渠道实现“高频交易”。因此,不断的寻源基础设施的价格洼地以及非常广泛的客户渠道是“经纪人”发展的方向,国内很多的创业项目期望做的“车货匹配”可以作为雏形模式应用在“国际经纪人“领域,Flexport等公司的崛起也应证了这种趋势。原色咨询建议:“经纪人”模式天然的轻资产运营模式以及不掌握实体的“核心资源”,势必通过建立高效甚至高科技的运营水平实现竞争优势。数字化以及通过更加激进的利益分配机制来降低运营管理成本的工具和方法将在这个领域得到充分的发挥。 专业物流产品 无论是快递,快运,海运拼箱,国际专线等具有标准化和规模化优势的物流领域,绝大部分公司都长成了“产品领先”的模式,我们称之为“专业物流产品”。 应该讲就算往前再看十年,想要再产生具有颠覆性且规模堪比现在领先的专业物流企业都不太容易了。因为,重大效率提升主要依赖于基础设施以及行业整体标准化的提升,比如货物包装,托盘化,散改集,公铁联运等全链路的整体提升。企业主导的效率提升主要是内部的标准化和工业化水平提升,而这一块目前领先企业构建的壁垒已经很高,用相似模式想要超越已经几乎不可能。 但是在细分领域还有很多的机会,甚至是站在为现有物流企业提供专业化配套产品的公司都还有很多机会。无论是从包装,装备,终端创新,技术服务等每一个环节都有大量的专业化服务机会,并且推动行业标准的持续提升。2020年代不再是草莽式创业的时代,而是专业创新驱动的时代了。在专业服务领域需要通过标准,技术,服务来构建粘性和壁垒。原色咨询建议:围绕物流行业的专业技术服务公司专注核心产品的打造,在形成真正的差异化产品和服务能力之前,不要盲目扩大规模和客户服务范围。 物流产品集成商 “产品集成商”是随着专业化产品的不断成熟而催生的商业模式。严格来讲,加盟快递企业的总部应该归入“产品集成商”的范畴。比如,快递公司的揽收和派件是几万家公司合作完成的,运营过程和运输过程也是专业的公司在服务,而快递公司的总部更多的是进行端到端产品的规划,标准,仲裁,结算都集成类的工作。 随着专业公司越来越细分,掌握客户或者资本的企业可以通过“产品集成”的方式推出新的端到端产品。菜鸟下的菜鸟联盟,丹鸟,卡行天下等模式都是在往“产品集成商”的方式发展。干线,下转移,派送,车辆,后市场,保险等都已经成为行业标准化的专业服务。“产品集成商”通过重新组合就可以推出有针对性的新产品。这一类的商业模式在国内事实上比较艰难,因为价值链并不长,能够产生的直接溢价比较有限。 然而,对于国际业务而言,这类“产品集成商”就大有可为。大家看到的全球性物流企业的国际业务,基本上都是这种类型。蓬勃发展的国际专线也是属于这种模式。 原色咨询建议:“产品集成商”需要具备很强的客户和行业洞察力,并通过建设丰富的生态圈以及公开透明的服务水平机制来催生“组合产品”的能力。建议关注国际的标准化产品机会。 供应链 很多物流企业都将自己包装成供应链公司,但是真正的供应链公司屈指可数。供应链业务需要极度趋近商流,并通过定制化服务获取很高的毛利。但也是因为很高的定制化服务能力,很难形成标准化产品,也很难有规模经济性。 所以,真的想要定位成供应链公司的企业,从业务模式设计上就需要不断的趋近商流,甚至不仅仅帮助客户降低成本而是增加收入。从这个角度上讲,天猫小店等互联网商流驱动的模式更加接近于供应链公司。 能够成功的供应链公司,很多时候也就能切入商业,最后成脱离了物流行业而成为贸易公司。 2020年代是中国全球化的时代,不会再像以往,外资企业到中国采购,后续的整体销售以及供应链就由买家完成。大量的商业企业需要在全球布局供应链,特别是销售供应链。下一个十年,中国本土品牌和贸易企业都会有很强的动力在全球布局完整的销售供应链,与之配套的采购和生产供应链,以及物流执行体系的布局都是重大的机遇。 原色咨询建议:跟随中国消费品品牌以及电商的全球化,进行全球核心节点的投资,布局主要海外市场的当地销售网络以及采购供应链;构建真正的全球化供应链企业。 结语2020年代一定是中国企业走向全球,中国物流企业将以崭新的姿态走向每个市场,并为全球化的商流提供助力。

0 Comments

咨询无用

从事咨询行业近20年,大大小小的项目做过上百,应该承认,绝大部分的项目都没有达到预期。而且我发现别的咨询顾问也好不到哪里去。 为避免误解,我定义的“预期”是:按时按预算完成了<项目建议书>里描绘的“愿景”和“目标”。 很多精英离开咨询行业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因为这种“无力感”。而我们既然选择留在了咨询行业,伤疤该揭的还得揭。 以下内容仅限于管理咨询项目反思为主,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决策“选择题”变成撰写“作文题” 战略最大的价值本来是做“选择题”,选择一个市场,一个定位,一个产品组合,或者,选择是否上市,是否并购一个标的……战略咨询的产出无外乎就是帮助客户一起做这些选择题。 但,很多时候,失败的战略项目变成了做“作文题”。顾问们在宏观数据中遨游,在行业对标中碰壁,在战略路径图上挣扎,最终都是为了完成一篇符合“考试纲要(管理学方法论)”的作文。作文的中心思想就是把未来描述得足够美好,因为只有这样,战略才感觉像是一个“灯塔”在彼岸召唤。再加上一套密密麻麻的“路径图”就完美了。既有了方向,也有了路径,成功似乎就指日可待了。然而,现实并非如此。 真正的战略,是对关键问题做出选择,而很多重要选择并不来自于严谨的分析。比如,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在谈到如何达到今天这个地位时说:“我在商业和生活中,做出的所有最好的决定,都是用心、直觉、勇气做出的,而不是分析,如果你能通过分析做出决定,你当然应该那么做,但事实证明,你最重要的决定总是凭直觉、品味、心灵做出的。” 像贝索斯这样“拍脑袋”决定的成功企业家并不在少数。企业家在多年的商战中习得的商业敏感度并不是一般分析能够替代的,而且也等不起漫长的推理分析,往往需要的是及时的反应。战略选择面向的是未来,实际上并没有多少数据可以来论证,也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做分析。 当客户真的邀请我们共同进行“战略选择”时,咨询顾问心里也是慌的。我一直记得,有一位企业家开玩笑说:“战略顾问最期望的情况是:做完项目之后,客户并没有按照项目设计的方向去执行。如果客户真的执行了自己设计的战略,顾问可能就睡不着觉了。” 虽然咨询顾问的专业能力可能远胜于企业家,但是在对行业趋势的把握,对组织氛围和人性的洞察,对核心团队是否理解和服从战略选择的判断,对外部资源的整合等方面,咨询顾问往往是不如企业家的。所以,在回答一个战略选择是否最适合该企业时,顾问的发言权是有限的。 这就尴尬了:真正有价值的战略选择,咨询顾问贡献有限甚至不敢真正涉足;而洋洋洒洒的战略报告,各种浓墨重彩的分析和决策模型乃至配套的设计方案都很容易沦为孤芳自赏的一篇作文而已。 不落地 既然战略关键在选择,而选择的主角是客户,那咨询顾问能否利用专业知识和行业经验帮助客户来落地战略呢? 难! 绝大部分的管理咨询还需要做二级战略和规划。比如企业要做“新零售”,我们会进一步开始做新零售规划、全渠道规划、数字化转型、大数据规划……各种规划,各种转型。有时候甚至会本末倒置,把二级战略置于公司战略之上。 真正的落地是把方案变成现实,但这偏偏不是顾问的特长。我遇到过极个别的另类顾问,在“违反”自己公司规定的情况下,代行客户区域总经理职责,发号施令,给客户带来了平均值三倍的增长,以此来证明自己方案的有效性。后来,这个顾问辞职自己创业去了。 大部分情况下,客户说要落地,我们就拼命往细了整:规划太粗了要做设计;概要设计不够,做详细设计;流程从一级做到五级,直至SOP;写了不行还得包会呀,培训辅导也得来;就差卷起袖子自己干了。 原来以为这就是落地了。可是,经过多年的“战略落地”,业绩还是没起来,新业务也迟迟没有起色,客户还是不满意。 战略落地,要的是结果,而我们往往以为“把活干了”叫落地。 最近几年常常反思,咨询如何才能有用?如下思考,抛砖引玉。 战略专注决策过程 如前文所述,战略的最大价值在于帮助客户做选择题,而且选择也主要靠客户。那我们还怎么做咨询? 咨询的作用,还是要聚焦到做“选择”的过程。 选择的过程,折射的是企业家的愿景和价值观,是一种信念。虽然决策的过程不完全依赖于分析,但是高质量的“碰撞”和分析确实有助于做出比较科学合理的选择,而且如果有“建设性的挑战”这一过程,决策后的坚定程度可以提高。 虽然有很多成功的企业家有超强的自信和“拍脑袋”能力,但是毕竟“拍脑袋”死了的更多。一部分原因是战略选择本身值得商榷,但还有一部分是由于决策过程的草率导致执行过程中不够坚定。(有了战略,却不能坚持到底,总是怀疑决策是否正确,忽左忽右,摇摆不定,那么再正确的战略,也等于一张废纸)战略能否被成功实现,企业家以及团队的信念至关重要。 我认为,战略咨询就应该聚焦于“建设性的挑战”。在项目过程中进行高质量的碰撞,让企业家对未来可能遇到的挑战有更多的认知,让高管层参与碰撞,充分理解未来的战略是什么,该怎么做,这样做出的战略选择得到大家的信任,能够被坚持下去的概率就更大。 这时候,顾问如果还能帮助客户做出更加合理的战略选择固然是好,即便是最终结论与企业家拍脑袋的结果一致,但因为顾问帮助客户更加坚定了战略选择,提高了战略落地成功的机会,那也是有极大价值的。 但, 说到团队能力、执行力以及在落地过程中的持续应变,咨询顾问是力所不能及的。 取巧劲,抓结果 客户期望咨询方案落地的核心是:兑现结果。但从角色上来讲,咨询顾问是不可能担责的。责权利对等是基本概念,咨询顾问在客户的组织中没有管理身份,在无权状态下承担业绩责任是不现实的。 所谓的取巧劲是在咨询项目立项中,将发起人的责任和权力予以明确。一般发起人是对应目标的承接人,公司将项目需要实现的目标交给该发起人承担。咨询顾问扮演的角色类似于发起人的二把手,可以通过执行发起人的指令以及利用项目立项过程中设定的“项目组织权力和奖惩机制”来实现对项目结果的驱动。 虽然有拿着鸡毛当令箭的感觉,但是这正是战略落地的基本逻辑。承担业绩责任的管理者承担战略落地第一责任,做方案的无论是咨询顾问还是内部人员做好二把手的辅助工作。 在这样的角色搭配中,咨询顾问相对中立的角色,在进行目标分解、责任判定以及方案支持上也有自己的优势,有机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Insourcing内包 绝大部分的咨询项目主要是承担专业工作外包的责任。“雇佣兵”是好听的说法,更准确的是“临时工”。无论是哪个专业领域,企业出于专业能力不够,或是人手不够,聘请咨询顾问就是来解决专业能力的问题,是高级的“临时工”。 “临时工”有“临时工”的价值,但是没有必要吹嘘成导师。企业也不应该把组织责任外包给“临时工”,更不应该让“临时工”来背锅。 所以更准确的用法不是把企业的任务外包给咨询公司,而是把咨询顾问“内包”进企业,成为企业人才来源的一部分。成熟的企业在培养和引入外部人才上都是多管齐下,内包咨询顾问,虽然单位成本较高,但是降低了其他的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比如招聘,选拔,晋升,轮岗,离职等相关成本)。这类专业咨询服务应该当成总体人力成本的一部分。 总结战略咨询专注于决策过程,选对方向提高成功率,再多投入都值得;管理咨询专注抓结果,发起人责权要清晰,方案是手段不是目的;专业咨询顾问做内包,专业的“临时工”是干活的,不是来背锅的。

0 Comments

不懂商流的物流企业,没有未来

很多“成功”的企业并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成功的。绝大部分创业成功的民营企业是通过不断摸索试错,用勤奋,大胆和敏锐的商业嗅觉抓住了机会而成功。 当企业跨出“宏观经济腾飞”这部“高速电梯”,需要开始自己爬楼梯的时候,那些对客户需求没有深刻洞察的企业,就会遇到空前的挑战。 对物流企业而言,客户需求主要来自于商流的需求。 电商驱动的国内快递 电商的爆发驱动了电商快递的崛起,所有其它物流细分领域只有垂涎欲滴的份。电商爆发的这些年,是商流从传统的“树形销售网络”向“网状销售网络”转型的过程。大小商家都有了从单点发全国的诉求,因此电商快递拼的是网络覆盖,因为快递的网络覆盖就等于商流的网络覆盖,商流和物流形成了相互驱动的双赢局面。由于电商快递已经进入寡头竞争,我们暂且略过。 跨境电商驱动的跨境物流 相似的场景正在跨境电商发生。随着跨境电商的持续升温,跨境物流也出现了井喷式的增长。 笔者在2013年左右为某国内领先快递企业做战略项目时的核心观点是:一切聚焦规模领先。因为来自于商流的需求是最大的网络覆盖以及最低的成本,这都要求规模领先来实现。 这个观点仍然适用于跨境。虽然跨境物流由于链条较长而且不同环节都有产能瓶颈,但是商流的需求才是最大的动力。 跨境电商物流需要高度重视商家的全球销售动机,以及因此驱动的全球物流交付需求。 笔者认为全球的物流交付能力还需要考虑“从全球到全球”而不是简单的从中国出发的“星形网络”。随着一带一路的延申以及制造业向东南亚的转移,“从全球到全球”的需求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成为对物流企业的基本需求。 即时消费驱动的同城物流 无论是餐饮外卖还是社区代购,即时消费驱动的物流配送模式排除了几乎所有的传统快递物流公司。(除了顺丰这种本来就具有超强时效体验的快递公司还有一定机会,传统全国网络公司都已经出局) 即时消费对物流的超高时效要求必然导致订单和物流资源的超高密度,规模经济的源头完全掌握在拥有超高订单密度的平台和大商家手上,传统物流公司失去竞争优势。 而且掌握高密度订单的商流链主为了实现控制和降低成本,一定会将区域内的物流公司拆细(类似于加盟网络将加盟商拆细)。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平台将区域内的物流配送商拆细为30~100家左右实现基于KPI的考核是必然的。 所以请不要轻信商流平台的忽悠,亏钱补贴进入这段物流市场。 电商驱动的大件物流 物流公司的商业模式里常见的是规模经济(电商快递)和增值服务(国际物流)。随着电商平台不断延申到各类大件,大件电商物流最近也是如火如荼起来。 如果选择走规模经济路线的大件物流,事实上最终都会走向“大包裹”。因为只有“大包裹”才有可能形成规模经济(成本时效和质量会随着规模的扩大全面优化)。所以“大包裹”市场即将迎来更加惨烈的竞争! 如果选择增值服务的模式,绝大部分的大件物流都必须掌控末端。各类送装服务,代收货款甚是售后维修等业务是锁定利润的必要活动。 虽然末端的增值服务在每个城市都是相对独立,但是对于大件电商而言,全国性销售的需求还是和普通电商一样的。因此谁能够在全国构建所在品类的末端服务能力,谁就能构建不可替代的进入壁垒。 品牌商驱动的供应链物流 随着品牌商和电商平台的竞合关系达到一种新的平衡状态,品牌商基于全渠道销售的新需求都需要重构供应链。这种对供应链重构的需求将冲击现有的供应链物流模式。 品牌商在前台努力进行全渠道销售,但供应链是传统的按渠道独立而产生的巨量库存和低效的物流运营。品牌商产品更新迭代速度持续加快,爆款商品需要的极致供应链弹性以及物流执行能力对传统供应链以“稳定”为目标提出了巨大挑战。 比如,我们的食品行业客户从以前的“以产定销”逐步转型,整个供应链从推式向推拉结合改变的过程中,供应链计划以及物流执行成为了巨大挑战。 因此,品牌商从传统的层层批发对应的推式供应链和物流模式(各区域小霸王和推式采购供应链)向多种销售模式转型的过程中,如果供应链物流不能专注于帮助品牌商降低库存成本以及增加供应链弹性,将失去下一个十年。 小结 随着商流的不断升级迭代,物流企业从简单的“搬货”向真正的供应链转型迫在眉睫。如果不能洞察商流变化的本质,乃至国际贸易形势的变化,这样的物流企业没有未来。

0 Comments

生态平台的关键成功因素:“愿赌,服输”的机制设计

平台化是很多创业和企业商业模式转型的方向。很多新平台在强调自己的理念,价值和无限扩张能力,也有的强调商业模式设计的独到之处。而我们在深入研究平台背后的商业逻辑之后,发现有个关键的成功因素,浅显但被忽视了。 这个关键成功因素就是:构建“愿赌,服输”的机制。 愿赌 生态化企业的一个成功关键就是要有大量的玩家参与,无论是互联网平台还是加盟连锁店都一样。这就需要这些参与者特别是早期参与者具有很强的风险偏好属性,为了获得高额回报,愿意承担风险。 我们在分析中发现,大量创业的“平台”过分强调自己做大之后能够产生的价值,而忽视对参与者的真正吸引了。夸大业务价值可以理解,但对于早期参与者吸引力不足是致命。 我们发现,对平台早期参与者最大的吸引力是:暴富的机会。哪怕这种机会是万分之一,暴富才是吸引早期参与者的关键条件。 平台创建者的初心与吸引力无关,持续吸引新进入者的最大因素还是创富的“想象”。开网店成功率能到千分之一吗?但是有一批成功的网店和淘品牌不断的“暗示”:“这里有暴富的机会”。 开发一个App,上线Apple Store,能排上榜,赚到钱,融到资的有万分之一吗?但是只要不断有新App爆炸式增长,各种少年得志的故事。不断的“暗示”:“这里有暴富的机会”。 对暴富机会的追逐才是最大的吸引力。 如果新建的平台有50%的机会能赚20%,而50%的机会亏10%,这很可能会是一个半死不活的平台。如果这平台能够让你相信有机会能赚1000倍(可能只是0.1%),而大概率血本无归(可能99%),这可能还会是一个极度活跃的平台。 彩票,股票,乃至创业的成功率都是极低的,如果理性计算期望回报,很可能是负的。但是巨大的创富想象力不是吸引力全世界人民的投入吗? 可惜的是,我们看到很多平台方案采用的是巨大投入,各种免费甚至补贴吸引各种卖家入驻,却忽视了“暴富机会”的设计。 光机制设计还不够,让生态参与者相信“梦想总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这才是生态化平台成功的第一步。 平台的创建者无论何种商业模式和初心,但是生态的基础是市场化的创富动机。如果不接受这样的现实,并不适合建立生态型企业。注意,这些创富的故事必须是真实的! 服输 玩家在平台上的所有努力都将化为平台生态的肥料。做过的每个App,每次推广,每次客户拜访,乃至每次点击都成为了平台的“肥料”。 然而在生态平台里创业,成功是偶然事件。暗示“暴富机会”的同时,必须构建“愿赌服输”的游戏规则。 新闻总是报道买了彩票中了上亿大奖的故事,你期待下一个主角就是你。但是当彩票开奖,告诉你没有中奖的时候,你并不会去投注站闹事,而是再买一注。 马老师会讲很多阿里创富的故事,淘品牌的崛起。但是当你开网店失败,血本无归的时候,你也不会去杭州西溪静坐吧?马老师告诉你:“天下的生意从来没有好做过,将来只会越来越难做。”,但“就算是一百次倒下,你也可以一百零一次站起来。” 国家鼓励创业,给予各种扶持和优惠政策。如果你创业失败,房子卖掉,你也不会去政府门口静坐,要求退还创业期间交过的税吧。 如果哪个平台招商承诺保底回报,千万不要加入,因为这个平台要不是骗子,要不就是傻子。 因为天然就接受“愿赌服输”的人总是少数,如果没有公开透明的游戏规则,以及维护这些规则执行的能力,崩盘是必然结果。 我们看到过很多的平台设计方案,平台方各种承诺甚至兜底,为的就是吸引别人加入,这样的平台设计方案一定是“出师未捷身先死”的结果。吸引一批不能承担风险,不肯认输的玩家,这是平台失败的根源。结论 “暴富的机会”加上“愿赌服输的透明规则”,这两个条件的同时满足是平台方案成功的重要标准。祝好!

0 Comments

外企,挺住!

“开放,辉煌,落寞”,外企在中国的一切发生的太快!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挤走了港台东南亚等三来一补的外资制造企业。近年来,欧美品牌生产企业也积极重新布局供应链,降低中国制造的比例。 消费市场,很多外资企业享受了十多年中国内需井喷的红利。中国市场成为很多全球企业收入和利润增长的主要贡献者。 然而,这一切似乎也在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 随着“消费降级”以及本土企业的崛起,不少外资企业对待中国市场从满怀期待,持续投资到犹豫彷徨中重新定位。以前的热点故事是:“星巴克从品牌授权开始,持续投资并收回股权,成就了最大的海外市场。”。现在是:“麦当劳变成了“金拱门”,DHL卖与了顺丰”。 不敢预测外企总部接下去如何定位中国市场,但真心期望这些全球性企业能在中国市场“挺住”。 理性看,我们中国市场需要外企的长期投入。 专业人才无论是技术人才还是管理人才,外资企业为本土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如果没有大众,通用,丰田,GE,飞利浦,IBM,Intel等等全球企业的常年培养,从大学和蓝翔技校能培养和挖到真正的专业人才吗? 外资企业基于全球的技术和管理实践积累的最佳实践,我们本土企业不太可能在短期内通过“努力”和“迭代”实现积累。 很多已经崛起的本土企业,关键技术和管理岗位上常常还是有外企背景的人在扛。 这些人才同时也是中国企业全球化的黄埔军校。 工业化理念国内市场是很奇特的,“数字化移动互联网”巨头闪耀全球,而绝大部分企业又处于“农业模式”,甚至“游牧模式”。 虽然我们经济规模上实现了快速跨越,但毕竟“工业化理念”不是一代人就能建立的。本土的企业,除了华为这种特例,看待产品研发,管理体系,质量控制等等,都保留了非常明显的“农耕特征”。 在民企,各种“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变型和升级是最成功的管理模式。 绝大部分“快速迭代”式的创业,在我们看来更是把“打猎”包装了一下,比“农业模式”都原始。 外企能做全球供应链协同,而很多本土企业在一个公司内MRP都运行不好。这形成了鲜明对照。 很多本土企业的成功,是站在了成熟技术,成熟设备,快速增长市场的基础上,激发了趋利性和发挥了“灵活性”而已。 我们的企业无论从技术和管理上,未来都需要补“工业化理念”的课的。而外企的中国业务才是我们的土壤。 产品领先实践我们经常分析企业的竞争优势:成本优势,客户优势,产品优势等等。 大部分外企是产品领先的。 我们有一批本土企业,从成本优势中挣扎出来,努力走向产品领先。领先的外资品牌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和资源池。 我们各行各业都需要产品领先的工作,做出高品质的产品并树立品牌。直到有一天,期望“绝对国产”意味着高品质,“进口”意味着的低成本。 外企,挺住!你需要在中国市场的持续成功, 对于全球未来最大的消费市场,你不应该退缩而是拥抱。 但只把中国当成一个销售区域的做法是必定失败的。 拥抱,从改变全球决策体系开始。 全球经营计划,应该有中国本地管理者的深度参与。制定中国区的业务计划和本地化策略,给与本地管理者更大的决定权。 中国市场很大,而且是阶梯式的。一二线城市与三四线城市消费阶段和习惯也有很大的不同。但中国的互联网渠道和数字化营销也很先进。 这样的消费市场老外看不懂。一个爆款就把全球买断货,更是不愿意相信。 了解中国市场不该找些老外来走马观花,回去讲故事;更不该来过过水,回去好升职。 最好的办法应该是把本土的管理者纳入全球决策体系。 就算到了现在,还有些老外来中国走一圈,回去讲讲中国有户口,汽车要拍牌,就成了“中国通”了。 我的实际经历让我意识到:就算是全球化公司,也有高管对中国的了解还停留在,电视里宣传的几十年前的样子。 曾经一起工作过的一位国际公司全球总部的专家在上海呆了一周,最大的感慨居然是:“当我走在酒店附近的南京西路上,看到中国人脸上的笑容是那样的真实和自然,爸爸带着女儿似乎也真的很开心(国外宣传的计划生育,女孩堕胎等等)。我开始以为是因为这里是外国人出现的区域(以为是群众演员呢),但是我每天都去走走,我觉得他们是真的,太不可思议了!”我当时的表情就是: 外企,我们需要你,你也缺不了我,请你放下身段,我们也虚心学习。 面对中国市场,你思考的问题应该从“市场进入策略”或者“销售运营”,转向“中国战略”。

0 Comments

高手找高手:原色咨询技术合作伙伴招募

客户很饥,我们很渴翘首期盼各类黑科技能助力客户业绩提升 然而 AI,大数据还是无人驾驶…除了火热的报道总停留在实验室 我们不想永远等待,回归现实我们需要技术服务,能出结果那种 我们需要在如下场景的优化服务:安全库存优化订货/补货优化商品定价优化仓库布局决策路由优化(国际/国内)线路优化(全国/同城/场内)配载优化人员排班优化异常预警 任何一项都行只需要出“能用”的结果我们不要概念,只需要: “人工”智能:自己写算法优化小数据:基于客户有限数据诚意寻找技术合作伙伴我们相信,优秀的技术团队也需要:有影响力的客户很高的业务价值很好的落地保障尊重与理解技术的价值 原色咨询负责:提供客户场景识别业务价值领域落地业务方案驱动数据治理业务方案设计,组织承接,流程优化,变革推动…总之,为了保障技术落地需要的管理配套原色都可以来扛  你需要做的,就是展现你的才华解决技术难题 如果你是那种能出结果的技术团队,欢迎来撩!

0 Comments

“老板,老将,空降兵”为何难成“三头六臂”,而常常“三足鼎立”?

民营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企业家自身的进步速度往往是最快的。慢慢的,他们发现,自己和部下之间的“距离”似乎越来越远,能在各方面跟得上自己思路的人变少了,很多想法无法被团队理解与贯彻。于是,企业家便考虑通过引入“职业经理人”,来提高公司的业务和管理能力。 可惜,事实上很多案例是失败的。 新人信心满满而来,结果不是黯然而去就是雄心消逝;与此同时,“老人”(旧部)们也一样受到了打击。 有人说:“只见新人笑,不见旧人哭”,但是在很多案例里,老人是真哭,新人也在苦笑。当然最心痛的,还是企业家。 究其原因,企业家对于如何定位旧部、用好新人,以及如何让新旧团队组合形成1+1>2的作用没有全面的认知,也没有采取恰当的措施。 我们不妨看一下:现实中,空降兵大多是谋着高位而来,老板也给予厚望,所以在岗位设置上往往是把新来的高人安置在“老板之下、老人之上”;同时会把业绩指标给到这个岗位,期待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见效。 这样的安置,很容易使企业家、老人、新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 1.   企业家的心态:a)     老人的专业能力不足,不能出成绩了,不能再委以重任;b)    企业发展押宝在新人身上,既然是高人,就应该有高招,一招制胜,尽快提升业绩 点评:严重低估老部下的能力和潜力;也未全面考察新人的价值观是否与自己企业高度吻合;过于急于求成,给新人的空间和时间过紧。 结果: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发现新人不够忠诚,老人不够包容;钱花了不少,业绩没改进,反而弄得团队矛盾频繁,内耗提升。 2.   老人的心态:a)     自己辛苦打江山,结果外人一来就比自己职位高薪水高,凭啥?b)    新来的对我们企业一点不了解,不可能干好;我就看看,到底有啥本事?我打赌,一定干不长。 点评:因为失望心寒的心态导致行为走向偏颇;对老板埋怨、对新人嫉妒,有意无意地营造了不和谐的团队氛围,损害企业整体利益。 结果:自己未能从新人身上学到先进的专业技能,企业业绩又不见改善,两败俱伤。 3.   新人的心态:a)     冲着高位高薪而来,希望通过这一步实现自己职业生涯的提升;b)    这个企业的管理如此落后,相信自己的专业足以应对。 点评:始终把自己视为外人,没有做好融入企业的准备;只和老板沟通、缺乏与老人交心;低估企业文化对自己专业发挥的作用和影响 结果:处处收到障碍,工作开展困难;“蜜月期”一满,业绩也未见效,老板指责,团队冷眼,壮志未酬,打包走人。 上述场面造成的短期危害是:大家不欢而散,投入未见效果;长期危害是:“一朝被蛇咬三年怕井绳”,企业家不敢再引入先进专业人才,没有新鲜血液的输入,综合能力停滞不前,企业发展受困。 这样的结局,相信没有谁愿意看到。 引入新人本没有错,错是错在了心态和方法上。 首先,企业家要正视对“老人”的潜力和能力的判断因为低估也好、无视也罢,往往事出有因:1.    习惯性思维:企业家和“老人”相处时间长,“老人”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企业家自认为有一个比较清晰和准确的判断。事实上,很多企业家和“老人”们是有着同样的经历,只是对企业发展与管理有了比“老人”略高一筹的眼界和认知。但,如果因此就对自己充满信心而对旧部充满怀疑,这不是过于矛盾了吗? 2.    老人的表现:抵触、桀骜、平庸公司的持续增长使业绩压力不断提升;而管控力度的不断强化又导致权力逐渐分解减少,老人中会出现“抵触”和“畏惧”的心理和行为。不敢与老板唱反调的业务负责人,不可能有优秀的业绩。因此成功的业务骨干一般都是比较自信,更不用说那些“功高盖主”“自立山头”的老臣会桀骜不驯。但这样,与老板之间的关系平衡就很难把握了,老板对其产生意见也在所难免。 对常在老板身边的管理者而言,由于不是直接业务的贡献者,又看到太多的“多做多错”,一般情况下会变得谨小慎微,选择少犯错误。这样的状态容易给人“忠诚度可以,但是能力不行”的印象。 在全面分析上述缘由后,老板们是否可以纠正自己的思维、理性看待老部下的价值呢?实际案例告诉我们:绝大部分中高层旧部,当给予了足够的机会和责任后,其展现出来的能力提升以及价值贡献是完全可以超越企业家的期望的。 其次,企业家应赋予“老人”以重任、回报以机会无论是战功赫赫的老臣,还是深得老板信任的管理者,承担更多的责任同时也是机会。如果企业氛围走到了“老人”不愿意担责,或者凡事先要讲清楚利益分配规则,企业家需要好好自我检讨。 引入新人过程中,老人依旧是中流砥柱,尤其在初始阶段。企业家应赋予重任,驱动“老人“发挥其对企业的熟悉度以及人脉,承担起组织能力,为新人撑起“保护伞”。同时公司也应该给与老臣合理的回报或者二次创业的机会。 比如,企业进行互联网转型或者多元化发展的时候,反而应该让有贡献的老臣牵头这些二次创业的机会。由其带领新团队创业比全新团队创业能得到更多的资源支持,成功率也更高。 再者,企业家应理性招募、并给予新人以耐心和时间招募高人的目的,是来补足原有团队的不足;所以不能一厢情愿地把企业成败依赖于新人身上,而是应该期望新人能与老部下互补后尽快形成一支更加专业、更加强悍的战斗队伍。 企业家在选择“空降兵”时,要想清楚企业到底需要怎样的人才,除了专业技能优势以外,也不能忽视对候选人价值观的洞察,只有“三观”吻合的双方,才能天长地久地走下去。 新人招募后,不能一下子给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这是把新人放在了火堆上烤(如果企业已经是高度职业化、机制化,这种情况就会好很多);也不能指望新人能在半年或一年的时间内就带来显著的绩效改善,这都是不切实际的想法。 新人不是神人,纵然其专业能力再强,也需要在合适的土壤上扎稳根后才能开花。所以企业家应带领老部下一同,惜才爱才,培养新人,为其创建一个安全、可靠的环境。 企业家如果能把上述三个方面想明白、看清楚,那么“引入新人,强化老人”的工作就会顺利很多了。万事皆有因果,矛盾都不是一天就有的。 因此,原色认为,在引入新人的过程中,正确的打开方式是:第一条:空降兵不要一进来就直接汇报给老板,而是安置在老部下之下由老部下负责培养,以老部下为主对业绩指标负责;第二条:新人进来后一定会打破原来的平衡和习惯,那么企业家、老人、新人就要携手建立一个新的环境和氛围,互相包容、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补能力。 在新的平衡中,企业家需要的是:老部下的忠和“空降兵”的义。忠诚:真正的“忠诚”是在看清企业家的意图的情况下,有大局观和包容性,支持老板意图的落地。 对老板身边的管理者而言,就应该站在更高的“忠诚度”标准来要求自己。充分理解企业家引入职业经理人的期望,并把引入并发挥好职业经理人的价值作为公司需要构建的一项重要能力。 因此,应该给“老人”管理者一项重要的责任,就是帮助新进入的职业经理人融入公司,而不是挖坑让职业经理人犯错,再想办法把人撵走。 义气:职业经理人不同于老部下,没有那段和老板共同打拼的战斗友情,因此企业家不能期望短时间内新人对本人或者企业的“忠诚”,但应该要求职业经理人的“义”。 很多职业经理人加入企业,怀抱着的是实现自己抱负的那种“豪情义气”,希望借着民营企业更加灵活,更有血性的氛围,干一番事业。 但同时,这个“义气”是基于正直基础的“行动派”。弯不下腰和卷不起袖子的职业经理人,还是留在温室里比较好。 职业经理人特别是外企高管空降民企,要警惕的就是这种“下嫁”的心态,这是非常危险的。不仅仅无法正视企业里的各种现状,无法真正与团队融合,还需要被人呵护,受不了委屈,“奉养”成本还特别贵。如果抱着这种心态的,没有一个企业和企业家可以接受。 因此职业经理人因凭借着“抱负”和“义气”,与企业的现有团队快速融入,消磨隔阂。如果是做业务的职业经理人,首先汇报给负责业务的老人,通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并做出成绩。只有在融入业务团队并证明自己的实力后,基于之前的专业能力和经验,才会有更好的发展。 总结:会用新人、用对新人、用好新人帮助新人成功,也是企业的能力帮助新人成功是企业家的责任,也是企业的能力。面对未来企业的竞争,不能通过吸引外部人才并帮助其发挥其特长的,将失去很大的竞争优势。 企业应该根据自己的阶段和实力,认真的设计如何让职业经理人成功的融入公司的氛围并充分发挥其特长。 我们总结如下几点,建议考虑:对“老人”的定位先于对“新人”的使用给“老人”更多的机会和责任尽量让“新人”汇报给“老人”帮助“新人”成功,是“老人”的责任选择讲义气,不娇气的“新人”构建公平的晋升通道,新人也通过晋升提拔而不是直接空降做领导恭祝新年快乐,事业腾达!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