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周年献文】中国咨询公司的第二曲线机会

相比起中国的其他行业,我国本土咨询公司的发展既没有跟上客户的步伐,也远远落后于我国的整体经济发展。同时在每一个细分咨询领域,我们的中高端市场也被国外咨询品牌所垄断着。究其原因,原色认为是我们的咨询行业太久没有创新,主要服务内容依旧是导入西方的方法和实践体系。如果这样的情况保持不变,咨询行业的市场格局确实很难撼动。然而现在两个本土因素发生了“十倍速变化”,导致市场开始出现转机:1.  中国的资本市场走向成熟,一级市场经历泡沫后,也渐趋理性;2.  中国电商化程度冠绝全球,引爆企业数字化转型。根据这两点转机,原色接下来将详细阐述中国本土咨询公司的的第二曲线机会。01 | 利用资本在传统咨询公司的项目中,大量的工作时间被花在了分析行业、洞察客户、推演竞争等活动上,然而对于如何利用资本力量来构建企业的竞争优势,关注度仍待提升。 顶级的国际战略咨询公司相对而言就比较关注资本的力量——例如贝恩就成立了贝恩资本。但是大部分咨询公司只是把投资机构当成了一个新的客户群体,提供的还是传统的服务。 随着国际竞争加剧,中国一二级资本市场都将跑步前进。企业如何利用资本市场的力量,必须成为战略规划最重要的内容之一。然而目前这项工作却被分散在了投资机构、券商、会计师事务所甚至律师事务所。 “资本”作为企业发展最为重要的要素之一,在传统咨询公司的方案中,其比重却远低于其它要素。你不觉得奇怪吗?中国的资本市场有着很多特殊情况,国际咨询公司并没有太多的先发优势。我们看到不少国内的FA机构正在为客户提供非常专业的“资本+咨询”的服务,其核心成员大量来自于咨询公司。我们相信一家能够帮助企业融资,帮助企业利用资本力量不断提升市场地位,构建和夯实核心竞争力的FA机构,如果切入战略咨询能够形成很强的竞争优势。 与其更好,不如不同!能够挑战国际咨询公司的,一定不是一家传统的咨询公司,而大概率是善用资本的机构。 02 | 数字化电商以及移动支付几乎成为中国在国际上的另一张名片,原色在日常业务中已切身感受到企业数字化需求的扑面而来。 数字化将重新塑造咨询和技术市场。 君不见,无论MBB还是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数字化都已经成为其核心战略了吗? 咨询公司是IT公司最好的伴侣,他们可以相互成就,共同成长:譬如埃森哲与SAP,汉得与Oracle等模式,都是在信息化时代的合作典范。 埃森哲与SAP携手合作在过去,IT市场和咨询市场一样,都是外国公司吃肉,中国公司喝汤。每一个细分的企业应用软件市场都是国际巨头的天下:大到SAP、Oracle,小到一个仓库WMS都是如此。然而数字时代的企业应用软件市场还处在混沌初开、且鱼龙混杂的阶段。 近年来还出现了一个现象级事件,中国自己创造的“数字化中台”概念异常火热,更有大量的“数字化中台产品”面世,可“中台”这个概念到目前为止连个准确的英文翻译都没有。 我们先不评论“数字化中台”本身的对错,但是这代表了中国企业在数字化领域捅破了一个行业的“透明天花板”:在数字化领域,再也没有一个神一样的SAP架在头顶。数字时代,“我的地盘我做主”。 数字化的巨幕刚刚拉开,虽然所有国际咨询公司都已经将其作为了战略性的主题,但是目前市场上并没有真正的领军者,并且在短期可以预见的未来内也不会出现。 中国的咨询公司可以多多关注快速崛起的新兴数字化应用软件企业,“咨询+技术”的结合一定是企业级服务市场的必备组合。 挑战SAP、Oracle的中国软件企业一定不是BAT,因为BAT看不上大客户定制业务。挑战者总在边缘市场崛起,很可能是你现在“看不起”的某家“数字化中台”公司。请开放心态、擦亮双眼,必要时抱紧大腿,与未来的数字化颠覆者站在一起迎接全新的未来。 03 | 结语原色认为,中国咨询公司的第二曲线机会,一定蕴藏在中国特有的“十倍速变化”之中。最好的机会是:就算巨头也看到了机会,但限于其国际化组织惯性和价值网络,无法进行及时调整。而我们的机会,就在于更快速和坚决的拥抱“十倍速变化”。 今天是原色咨询四周岁的生日,我们愿与同样怀有为中国企业发展贡献力量的顾问和合作伙伴们,一起来拥抱中国咨询的“十倍速变化”,共同成就未来商业领袖。 END欢迎转载,但请注明文章出处及作者合作及商务事宜请联系 uanser@uanser.com相关原创推荐【给企业家们】新常态下需迭代战略思维【聚变重生,疫情后整合自救】直播回顾【深度】效率驱动,良性增长(上)【深度】效率驱动,良性增长(下)扫描二维码,关注原色,获取更多行业洞见与企业案例点击“阅读原文”,联系原色

0 Comments

【给企业家们】新常态下需迭代战略思维

“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自2014年被提出,其背后的主要特点为:1)速度: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速增长;2)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新时代同时还有新技术和数字化,ABCDE等技术逐步深入并步入应用期,数字化转型也非常热闹,企业家们的战略思维势必需要迭代了。

0 Comments

【原色咨询直播发布——ISEA航家讲堂第六期】

在原色咨询公众号聊天框回复 “重生”,获取直播总结讲义。5月15日下午,ISEA航家课堂系列活动第六期在“物流+”平台全程直播举行。本期特邀原色咨询合伙人丁伟强以“聚变重生,疫情后整合自救”为主题,与近2000名观众分享了自己的观点。扫描二维码进行回看在宏观经济的新常态以及供给侧改革的压力下,跨境物流市场从野蛮生长步入行业整合阶段,市场资源、资本、业务向头部企业集中则是产业整合的必然趋势。疫情的冲击还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对此,丁伟强建议,企业应重新审视自己在价值链上的活动范围。同时,必须考虑各类资源整合、兼并的可能,提高供应链效率、掌握核心控制点,并将非核心控制点的业务剥离。推进这种级别的变革高度依赖“操盘手”。新模式的重新规划设计需要考虑客户定位、业务模式调整、盈利和估值模型改进,以及长期竞争优势的巩固等多方面的问题。之后,他从“聚”、“变”、“重生”三个方面,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在谈“聚”话题的时候,他多次强调,对于企业而言,聚并不是唯一的选择,对自身一定要有清醒的认知。聚合在一起之后,主要目的便是做到一加一大于二,由此吸引更多生意,获得高效的获客能力。比如说,可以把相同业务合并以获取规模优势,也可以把不同产品、港口、航线联合在一起,还可以通过上下游整合为客户提供更多服务,再或者是线上线下模式合并,实现模式创新,这种整合有可能是产品、规模、或者是客户资源。先确定共性优势的资源之后再从从客户的角度出发,例如做到拜访次数减少,降低管理成本,获得额外订单等。 ﹀﹀﹀谈及“变”,丁伟强将其描述为从加法变乘法的过程。主要包括扩大客户群及提升客户钱包份额,而扩大客户基础前提是本来就有不同的业务,由此来扩大客户的各种业务的份额;以及提升服务价值,提高毛利和共享运营资源,降本增效。重点是要做到全链条服务能力,制定端到端的服务水平管理。其中的每一段服务需要做到市场平均水平。可适当借鉴国内加盟物流的服务标准,从服务反馈到财务结算,供应商奖罚制度等。最后,他提及特别要注意提高管理效率,因为合并之后既要满足合规要求,同时也要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协同,但现实是往往难以达到此目的。那么应该如何避免合作之后管理效率的急剧下降呢?提前对如何应用合伙人机制、加盟方式、信息系统等信息做到了解,是必要的。﹀﹀﹀ 在最后的“重生”话题上,他表示内外部认同是关键。要用新技术和新模式来做老业务,比如提升获客效率,符合当前发展的趋势。此外,还包括客户重新选择和定位、在客户心中的印象改变、价值链活动范围及盈利模式调整、护城河重新设计并支持新的估值模型。最后他强调,最关键也是最大的阻力是重新搭建操盘新模式的团队,要搭建一个适合面向投资者的合理团队,团队结构和业务结构的匹配度要高。紧跟国家最新宏观政策,尤其是证监会发布的国家支持产业对象与内容。因为传统物流在最新的创业板上市要求中是属于负面清单,利用新的技术与模式、附加在物流交付上的话,是符合国家战略扶持的重要方向。例如成熟的人工智能应用,RPA流程机器人,帮助大家在图片,文件识别等重复密集型工作中做到高效录入系统,查询状态。 在讨论环节,有业内人士就“聚合之后,如何平衡个体利益在企业平台的合理分配”发出提问。对此,丁伟强回应说,对于供应商资源、客户资源和其他运营能力等,需要在早期建立股权架构,这是短期利益,可以保障当前的利益;对于后续的利益,要建立动态的股权分配,不要把100%的股权一次性分完,这是长期的利益。而且,需认清的是,即使聚合之后,规模效应也并不一定会有。 据了解,作为一个行业专长型的专业机构,原色咨询不仅聚焦于快速发展的物流产业,也以帮助中国的成长型企业实现跨越发展为己任,形成了独特的专业价值体系与服务模式。提供从战略至运营落地的完整服务,也兼顾融资服务和数字化规划领域。由于产业与服务的积累,逐步形成了围绕“效率驱动”的专业能力体系,所能服务的行业边界也得以进一步拓宽,商业流通领域正是公司尝试能力输出的典型示例。- End -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原色咨询):【原色咨询直播发布——ISEA航家讲堂第六期】

0 Comments

「深度」效率驱动,良性增长(下)

上篇回顾【深度】效率驱动,良性增长(上)下篇我们将以国内某领先物流企业早年间的案例,详细讲述成本分析后是如何确定优化方式的。  物流企业网络优化案例市内配送作为物流企业价值链的最后一环,也是运作层中最关键的一步。市内配送很多是临时订单,客户联系物流公司告知收发地址以及大概的货物,收发地址基本是准确的,而货物的数量、大小、重量、包装等信息往往很难精准。公司在接收到需求后会根据经验匹配相应区域,并逐一询问相关司机能否接货。随着企业的发展,物流企业设置了调度专员,就像下图中电脑面前的小人。随着业务量增加、货物类型多样、城市交通管理复杂,司机和运载状态多变的情况下,调度员凭经验调度的效率长期无法提高,企业不知如何是好。这只是很小的一个终端运作场景,很多物流企业在排单计划与车辆调度就已经面临很大的挑战:01无法掌控车辆状态信息,影响工作效率因为车上状态以及货物信息不精准,调度专员需要不断询问司机当前状态,以及能否接货,却不能预计未来车辆的状态,影响调度效果。不同的货物甚至地址对于装卸和效率都有很大影响,所以司机对货物接收都有偏好,这种现象会影响整体的接货效率。同时,司机频繁的接听电话,影响车辆安全和服务质量。02缺乏先进的调度决策工具,依赖人工经验送货调度专员凭经验排单,每个人经验不一,给出的送货顺序可能并不会被司机认可。接货调度专员在需求高峰时,接货压力大,难以做出合理且高效调度的决策。且由于送、接货分开调度,不能同时考虑双边需求,做出最优的综合决策。03折中的定人定区,缺乏对成本的全局考虑定人定区有利于维护客户关系、便于调度分配接送任务。但是客户运输需求多变且不确定性高,调度难以有效适应需求变化,从而缺乏对成本的全局性考虑。上述场景是一家国内领先企业2010年左右的状态。而UPS从2003年开始就已经利用算法优化进行运营效率的持续提升。行车整合优化和导航系统 ORION (On-Road Integrated Optimization and Navigation) 是UPS用于管理车队的专有工具,其基于在线地图数据和优化算法,对司机的接货送货业务进行实时跟进和优化。ORION系统拥有2.5亿地址数据,1000页的优化算法程序代码,靠UPS多年配送积累的客户、司机和车辆数据以及每个包裹使用的智能标签,再与每台车的GPS导航仪结合,实时分析车辆、包裹信息、用户喜好和送货路线数据,可以分析实况下一条线路的20万种可选方法, 并能在三秒内找出从A点到B点间的最佳路线。ORION系统使UPS一年送货里程大幅减少 4800 公里,等于省下 300万加仑的油料及减少3万吨二氧化碳排放。在保证服务水平的前提条件下,安全性和效率也大大提高了。ORION国内领先的企业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在技术应用上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已经完全赶上了国际领先的水平。国内领先的物流企业在2010年左右开始对这种局部小场景进行深入研究,从司机、车辆、客户、货物、交通信息等多方面进行优化,同时导入了大数据和优化算法。在这个过程中,领先的企业基本上都将效率指标确定为最核心的指标,比如:人均收派件量,车均装载率等。就是因为从效率出发,做到了基本上在每个环节的效率比国际领先公司都高出50%以上,加之中国的规模量和单位成本更低,中国快递物流企业即使面对每天千万级不确定地址和流向的订单,同时还保持最高的时效的情况下,做到了极低的运营成本。而基于实时订单需求的优化算法已经成为大型企业在日常调度中保持和提高效率的标准配置。看似轻而易举的物流配送背后拥有了很强的技术支撑。相比其他传统行业,物流行业的效率管理,信息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的应用还是比较领先的。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全面实时的绩效管理流程优化不能仅靠技术的保障,同样也需要人员的配合。如何对人员乃至整个企业进行管理?绩效管理是十分重要的。开车时驾驶员需要不时看着仪表盘,不然容易出事。同样的道理,企业管理者也要时刻关注“引擎”的热度,以及“驾驶”是否平稳,从而进行决策。那么什么才是好的绩效管理呢?原色认为要能可视化,全面而实时,需要拥有高频更新的能力以及可以非常细致的颗粒度的方式呈现,方便管理者看到每时每刻核心KPI的变化。目前有一类为企业内部领导及相关高管提供的指标分析型系统——管理者驾驶舱。     管理驾驶舱示例管理驾驶舱 是一个为高层管理层提供的“一站式”(One-Stop)决策支持的管理信息中心系统。它以驾驶舱的形式,通过各种常见的图表(速度表、音量柱、预警雷达、雷达球)形象标示企业运行的关键指标(KPI), 直观的监测企业运营情况,并可以对异常关键指标预警和挖掘分析。管理者驾驶舱是一种概念,它要求绩效管理能够最大化地建设高层经理了解、领导和控制公司业务的管理室。在实际运用中,企业需要 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围绕全面、实时、可视的核心标准,进行指标的筛选,并且真正的落实到分析、决策、运用中去。  基于提效公式,确定提效循环前面讲了如何确定提效公式,以及怎么样运用和管理。提效公式不是结束,需要进一步确定效率提升驱动增长的提效循环。原色认为,从提效开始,提效——降本——增量的闭环是企业可以良性发展的依据。提效主要方法为以下三点:确定效率提升的具体位置和手段确定提升的效率可以在客户端或成本端被体现效率提升同时优化用户体验以提效作为出发的降本增效循环相对于以降本作为出发点(降低员工工资、压榨供应商)而言更加良性,也更具有可持续发展性。降本降低异常处理成本降低客户服务成本降低管理成本看清规模效应价值效率提升可以减少差错、异常、预测不准的资源浪费。增量让利客户增值服务改善用户体验不仅效率提升还可以提高用户体验,由于效率提升而省下来的钱和资源可以更加用来提升用户体验,起到正反馈的作用。企业的业务量得到增加,企业有了发展,便有能力将更多资源投入在提效上面,从而进入下一轮循环。总结成长期的企业,效率是核心竞争力。通过对价值链及成本结构的深度分析可以定位出企业持续降本增效的提效公式。从流程驱动,绩效与技术提供落地保障。最终走入“效率驱动增长”的提效循环。相比其他传统行业,物流行业的效率管理,信息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的应用还是比较领先的。在当今的竞争环境下,各行业都进入了存量博弈,成本和效率成为制胜要素,物流行业的这种极致的效率模式有值得借鉴的地方。提升效率的解决方案从最早的标准化(工业流水线),再到人员能力提升和激励,现在又进阶到应用最先进的软硬件,特别是AI技术进行实时的优化和决策了。虽然大部分的AI离真正的商业化落地还有一定的距离,盲目的投入AI也不见得是最明智的选择,但是AI与业务场景的深入融合,使用有限数据实现人机结合的效率提升潜力还是巨大的。原色认为,聚焦小场景,建立“技术驱动效率”,“效率启动增长”理念和管理闭环的基础上,导入实用型AI将会有良好的投资回报。依靠投资和激励驱动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利用新技术并与业务场景深度融合,持续提升运营效率将是各企业维持和提升竞争力必备的基础能力。END相关原创推荐【深度】效率驱动,良性增长(上)疾风知劲草 板荡识诚臣原色方案|聚变重生,疫情后整合自救再论中台 | DDP带来企业核心系统的革命欢迎转载,但请注明文章出处及作者合作及商务事宜请联系 uanser@uanser.com扫描二维码,关注原色,获取更多行业洞见与企业案例点击“阅读原文”,联系原色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原色咨询):「深度」效率驱动,良性增长(下)

0 Comments

原色方案|聚变重生,疫情后整合自救

新冠疫情的全球流行导致的全球经济危机在所难免。政府也给出了大量政策期望加速重启经济。然而受冲击的行业企业不能只是坐等经济恢复,就算“熬”过了冬天,耗尽元气的你,也可能没有享受春天的机会。在疫情之前,原色咨询基于宏观经济新常态以及供给侧改革的压力,建议我们的客户在价值链上缩短活动范围。包括: 销售渠道加盟化 服务部门市场化 上下游、同业并购等建议企业聚焦核心控制点,将非核心控制点的业务领域剥离。疫情的冲击让转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都提高了。原色咨询也将此方案的基本思路分享给大家,希望对合适的相关企业有一定的帮助。01销售渠道加盟化类型1:松散的业务合作通过特许经营的方式加强双方业务协同对于前端销售渠道而言,需要更加完整的产品线和供应链支持。而且,随着疫情的冲击,需要更加长期的资金和授信。而产品和供应链公司,本身的规模优势和资金成本较强,在这段时间将一些原来合作松散的业务合作伙伴发展为品牌加盟(特许经营)。实现更低成本的业务扩张,同时降低销售成本,并摊薄运营成本,从而为疫情恢复后带来更多机会。类似案例:通达及安能等加盟快递企业类型2:较重的直营和销售模式销售成本较高的直营公司,现在需要采取果断的变革,加速向加盟化转型。由内部员工将门店、区域渠道、客群等进行“承包”。轻则用利润中心考核模式、重则直接剥离独立,成为“加盟商”。当然,这种转型是有前提条件的:1、产品和服务的主体控制在公司2、或者品牌公司在前端服务的精细化和标准化程度很高这些前提条件都是为了保证产品质量和客户体验可控。类似案例:百果园、鲜丰等垂直品类零售企业02服务部门市场化在疫情冲击下,很多的同行愿意采取抱团取暖的方式共度难关,而抱团能否成功还要看姿势对不对。结合“服务部门市场化”的抱团就是其中一种。“服务部门市场化”更加准确的来说,是多家企业将“服务部门共同市场化”的共享服务模式,由于共享服务本身的成熟性结合目前的群体性压力,是正确的抱团姿势之一。基本思路1、确定抱团的潜在对象(>10家);2、确定共享的服务领域,比如IT、物流、人力等;3、共同投资成立独立的科技公司、物流公司、人力外包公司;4、将抱团企业的相关业务外包给共同设立的新公司,实现资源共享;5、新设立公司独立发展并有机会成为疫情后新业务模式的承接者。类似案例:壹米滴答多家区域公司联合发起,并反向收购创始股东企业03上下游、同业并购疫情的冲击会持续很长时间,这个时候的抱团取暖不能是貌合神离的“假抱团”。如果现有企业规模处于第二第三梯队,进行主动的合并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这种合并可以是上下游企业之间,也可以是同行(不同区域、不同产品、线上线下)等。原色咨询建议这种并购需要重点考察并购能够带来的三方面价值:1、能否提高获客效率降低获客成本无论是上下游还是同行并购,通过增加产品和服务线,为客户提供更多的服务宽度提升客户钱包份额。在合并后的现有客户的深挖更多服务的成本就会降低。2、能否提高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通过合并,大家在运营资源共享,信息协同,集中采购等方面展现出优势,降低运营、采购和管理成本的。3、能否提高资金效率降低资金成本通过合并,帮助主体公司的资质水平获得提升。获得更好的银行授信、供应商账期延长甚至由于这种规模和效率的改善获取股权投资等。类似案例:德坤由多家同行直接合并以上三种方案是由浅入深的三个阶段。适合的企业类型:行业有显著的规模效应企业自身尚未突破规模发展的瓶颈新冠冲击,业务向巨头聚拢合作伙伴有一定的抱团取暖基础。如您想了解更多具体方案,欢迎联系:uanser@uanser.comEND欢迎转载,但请注明文章出处及作者扫描二维码,关注原色,获取更多行业洞见与企业案例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原色咨询):原色方案|聚变重生,疫情后整合自救

0 Comments

疾风知劲草 板荡识诚臣

下周陆续复工,但恢复正常经营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复工后,预计面临客户订单锐减,账期延长和坏账上升;供应商产能不足以及经营不稳,要求缩短账期甚至预付;外加自身固定支出等多方面的资金压力。 企业都在采取各类应急措施,相信有些企业不仅能在这样的压力下保持正常经营,甚至取得更好的市场地位。 大家最先关注的一定是现金流,因为这是生死问题,其次才是发展问题。但是面对现金流压力,什么样的资金控制结构才是企业最困难的选择。原色认为,企业应避免粗暴的一刀切,而是从供应链的角度仔细评判资金安排的优先级。 保障核心客户的服务企业应立刻调整营销和销售团队的职责,密切关注现有客户服务,相对减少新客开发投入。(企业如果有完善的客户分群分类就更好了)而且,通过评估对核心客户的服务保障,再来评估其它资源投入的优先级才能有更好的资金利用方向。 根据二八定律,关注20%的核心客户,关注其业务稳定性、服务需求的变化并聚焦资源配合其变化远比获取新客户弥补订单量来得更重要。核心客户同样也在评估供应商(我们)的业务能力和稳定性,在动荡时期的服务能力和表现一定会影响业务恢复后的订单分配。 顺丰、京东、九州通等在支援湖北救援物资时的表现大家都看在眼里,未来大客户在选择物流供应商的时候,能不给这些应急时期表现优异的公司更多的订单份额吗? 况且,老客户的信用情况更了解,坏账风险也更低。接受这部分客户更长的付款周期,就算做应收账款保理等业务也更加容易获得金融机构的支持。 对2C业务,我们也认为对现有客户的服务深挖远比获客更加重要。短期内维护老客户的服务体验,等到需求反弹时(一定有大量竞争对手退出竞争)抢占市场还是并购同行,届时才有更多机会。 维护核心供应商的稳定仅次于核心客户的是核心供应商的稳定性。建议企业采购和供应链部门立刻调整职责,关注核心供应商的情况并维护其稳定。特别是供应链较长,战略类(支出大、影响也大)和瓶颈类(支出小但影响大)的供应商尤为重要。 从维护核心客户的服务出发,识别哪些供应商对于维护客户服务最为关键。有些供应商对公司的了解很深,甚至对客户的了解也很深,如果这个时候出现供应商的倒闭或者服务能力不足,对自己和客户的影响都会很难修复。 聚焦维护这些现有供应商的服务能力,给予其更及时的业务预测、稳定订单,对其的资金支付应该排在“高”优先级。同时也要不断关注其运营、库存、工人复工等情况。在必要时进行快速响应和帮扶。 这时候并不适合找新供应商当备胎。新供应商的服务稳定性、与公司/客户的协同都会出现更多不可控因素。而且新供应商大概率也会需要更短的资金支付周期。  充分利用各种信用工具在维护核心客户及核心供应商的业务稳定过程中,还是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鉴于相对完整信用记录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保理、银行承兑/商业承兑等方式减少直接现金支出。 对于其它的固定支出和贷款等,想尽办法申请展期。 比如,房租成本,不仅要想办法申请一定的减免,同时要想办法申请展期。除了核心节点的场地(工厂、分拨、中央厨房)这类关键场地的租金,线下门店等非核心成本但占比巨大的租金,就算是冒违约退租风险,也必须想办法延迟支付。 “疾风知劲草”。在业务最简单的时候,能够维护好核心客户、甚至保持较好的服务水平并能够稳定核心供应商,就是根往深处扎的表现。投资人,客户及供应商也可以仔细甄别,给予这样的企业更多的资源和支持,实现共同成长。成立应急项目组鉴于供应链在接下去一段时候都可能快速变化,需要一个能够协调端到端供应链的内部“控制塔”组织。实现对关键资源的及时调配,满足前文所述的核心客户、核心供应商、关键资源的协调。 应急小组需要从各职能部门抽调骨干力量,兼顾客户、生产、供应链、后勤保障的多职能协同。应急小组同时需要接管总部到一线的指挥系统,原先各职能部门可能都有基层的对应组织,现在建议尽量合并到一起,由应急项目组统一调度。 公司如果拥有比较臃肿的总部职能架构,现在可以考虑快速合并瘦身。在发展期不断的拆分来实现扩张和专业化,在紧缩和应急时期进行合并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这是非常正常的操作。 立刻调整管理人员薪酬结构“共克时坚”不能只是口号,企业在考虑生死问题,有些高管可能在担心位子和年终奖问题。 对大部分企业而言,人力成本都是固定现金流出中很大一部分。在生死存亡之际,这是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在保证基层员工的工资收入情况下,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最大程度的调整管理人员的固定薪酬比例,特别是总部的高级管理人员。延迟发放还是调整为浮动薪酬,都是各位CHRO面临的艰巨但是现实的问题。 “板荡识诚臣”。在艰难动荡的时刻,通过应急项目组的方式,不仅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业务压力,同时更能够看出谁是真正的有用之才。通过薪酬方案的调整,也更容易识别谁才是创业路上真正的同行者。 祝各位企业家朋友,新年顺遂!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原色咨询):疾风知劲草 板荡识诚臣

0 Comments

2030策略 | 如何在进攻中转移阵地

未来10年,民营企业更加需要关注宏观经济趋势对自身商业模式产生的影响。 基于“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中长期判断和策略,我们建议尚未建立产业链控制力的企业,在短期内完成市场端的收官之战,同时向产业链上游进行转移。 收官之战表面上显示为一种全面进攻,但战略资源开始后撤。 策略1:进攻的同时,收缩活动范围企业发展的第一要务是持续的增长,而增长的方式有多种多样。 基于“新常态”的判断,首先要调整进攻的策略。比如,导入以加盟为代表的多种模式创新,包括加盟、特许经营、合伙、承包等各种激发前端动力的合作模式。扩大战场的同时,降低进攻的资源消耗。 企业通过引入拥有补充资源(门店位置、投资、客户、低成本运营能力)的加盟商,将一部分前端的成本降低。同时,通过这种模式扩张的过程中,形成更广更深的市场覆盖。 从外部看到的是更大的销售力量,是一种进攻。 但公司本身是从前端逐步撤退的,在这个过程中不少公司还采用的直营转加盟(合伙、承包)过程中不仅降低成本,还可以收回前期大量的固定投入。 主要采用直营(自营)销售模式的公司,过去积累了很强的销售管理能力。但是随着市场成本、前端运营成本以及人力成本的持续上升,自营销售模式的扩张基本上到了天花板。在进入新市场时,可能还需要通过直营旗舰店等方式建立品牌和营销活动,更多的销售组织需要以加盟为代表的多种模式。 在导入加盟模式的时候,当然绝不是“甩手”。加盟商拥有的是资源和动力,但能力和遵循企业规范上不足。企业在逐步后退的过程中需要建立对加盟商赋能的能力,同时新建对加盟商全生命管理的新能力。(原色咨询FLM: Franchise Lifecycle Management)  策略2:通过数字化穿透管理导入加盟模式,很多企业会担心服务水平和品质下降的风险。如果只是简单的甩包袱加盟,一定会导致各类问题频发。除了前文所述,需要导入加盟商全生命周期管理,由于现在技术的成熟和商品化成本降低,大量数字化工具可以帮助品牌企业穿透加盟商的管理层级直接触达消费者和门店。 O2O推动的各类技术,实现会员的线上线下打通,确保会员由企业统一运营。解决了过去品牌企业无法触达真正消费者的问题。物联网相关的技术帮助企业穿透到门店的精细化管理。无论是智能摄像头、智能感应等技术用于对客流、商品以及店员行为的管理都有了很多解决方案。 只要实现了对会员的全渠道触达和门店的数字化管理。企业在战略资源上的后撤就不会导致客户服务水平的下降,如果能够更多利用好加盟商的“动力”,在客户服务满意度上更应该得到提升才是对的。 IBM曾经提出的FOD(Front office digitization)理念,现在正在被各类品牌零售企业实现。门店从选址、现场运营到后台管理基本上都已经在数字化解决方案的覆盖范围内。帮助品牌零售企业实现“穿透”管理。 策略3:收缩时,专注产品和运营效率企业在收缩活动范围的同时,一方面需要支持更大的战场同时需要服务好新的客户(加盟商)。将公司的战略资源(人才、技术、资金等)集中到产品和运营效率的提升上,而将市场创新和服务创新交给合作生态。 优秀的企业开始注重真正的产品设计和运营。从只关注营销创新到关注真正的产品创新,需要的还不仅仅是战略资源倾斜而且需要组织文化等多方面的配合。毕竟,营销创新见效快,而产品创新更艰难。  运营效率是新的战略能力。比如食品零售企业,在门店加盟增加拓店(也包括线上)的同时,更加集中进行商品计划和整个采购供应链的整合。无论是与批发商、工厂、原产地乃至配套的其他服务商形成更深度的联盟关系是需要长期建设的过程。 而且随着前端生态化,要做到产销协同的难度增加,更需要在供应链运营以及原产地采买等方面建立更强的优势。 产品和运营创新在各子行业差异较大,我们就不展开了。 策略4:收缩时,转移战略控制点企业在向上游迁移的过程中,战略控制点一定会发生变化。比如,以前直营的公司,大量的门店是自己的战略控制。如果战略后撤,需要在线上建立自己更强大的会员运营保持在前端的战略控制能力。 原来采买为主的模式,可能需要在产品研发抑或是原产地上建立新的战略控制。 更大的概率甚至走向了主价值链之外的领域。比如,食品零售企业往上游迁移的过程中,配套的加工技术、微生物技术和特殊产地成为了新的控制点。有些上游企业是具有很强垄断优势的,比如货代行业的上游是船公司。所以货代行业在向上游迁移的时候,将周边的报关、保税仓、IT、金融等作为了可选的新战略控制。 对于企业而言,最难的不是发现新的战略控制点,而是放弃现在的战略要地。 总结宏观经济趋势的确定性是很明显的,我们建议发展不错的民企:顺应趋势主动调整业务模式,将战略资源和核心控制点向上游转移,为下一轮发展打下基础。

0 Comments

投资趋势:“以食为天”的国人,吃出大批世界级的食品企业

“民以食为天”几乎是我们中国人“信仰”的一部分。我们最主要的线下社交是“吃饭”,最主要的养生手段是各种“食补”。很多年轻人也以“吃货”自嘲,以至成为潮流口头禅。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人对于“吃”的要求会不断提高。而且,消费者对食品的消费水平一旦提高,很难再降下来。相比服装等必需品,即使可支配收入下降,消费者在购置新衣与保持饮食标准之间,大概率选择保持饮食标准。 十四亿张爱吃的嘴,一定能够吃出世界级的食品企业。 虽然未来的机会很大,眼下国内的食品企业与国际领先的食品公司差距显著。比如,下图中每一家国际食品公司的年收入都超过了1000亿人民币,并且旗下都有很多全球知名品牌。笔者认为,中国的世界级食品企业将来都会远大于国际公司(毕竟人口数量是高度相关因素)。由于历史的土地以及人口政策,食品全产业链的整合经历了很长的时间。随着食品全产业链的工业化和集约化提升,结合资本力量进行食品全产业整合的机会窗口将不断涌现,最终筑造大量世界级的全产业链食品公司。横向整合随着消费市场竞争格局的演化以及国外标准化餐饮连锁等模式在中国落地生根,驱动了从餐饮、零售、中央厨房、食品工厂直至农业土地流转方面的横向整合。标志为连锁餐饮的标准化和全国拓展,食品相关的零售企业全国全渠道扩张以及伴随着同一行业内的兼并收购逐步升温。 笔者认为,随着内生性横向扩张的难度和成本不断提高,横向的并购整合将是下一个浪潮。 随着标准化餐饮和连锁模式被市场验证成功,市场竞争的烈度就只会持续升温。以批发零售为例,无论线下门店、运营、品牌、供应链等各方面,扩张壁垒都是很高,而品牌、营销、通路、供应链等都具有很强的规模经济性。无论是品牌商还是渠道商(包括零售),通过横向的并购获得更多的集约效应是市场竞争烈度上升的必然趋势。 在食品价值链的每一个环节都会出现这种高频率的横向整合。除了上图看到的千亿级食品品牌公司在品牌端进行的大量整合。这种整合的趋势从消费者端开始,向通路、生产加工、原产地甚至配套行业延伸。我们看一下国际上的情况就会发现这种趋势是自然而然的,比如上游的有机食品: 比如图中的Hain Celestial(海恩时富)主要做天然有机食品的公司(也有部分有机日化产品),在过去这些年通过大量的并购完成横向的扩张并形成更大的规模经济性。 再比如更加上游的种子行业: 大家看到Monsanto(孟山都)从上个世纪就开始进行的大量兼并收购。因为种子是一个非常高科技的生物科技行业,在美国的知识产权壁垒非常之高,所以通过资本手段进行整合的情况更加普遍。如果我们站在国家粮食安全的角度讲,种子、化肥、农药等基础性的行业都需要更大量的资本和技术投入。当然投资机会也孕育其中。  纵向整合 想要成就世界级食品企业,可能有很多种模式,但是笔者认为,无论哪种模式,都需要食品企业完成全产业链的布局,不能只聚焦一个环节,更不能只聚焦于终端。美国有一个反对食品公司垄断的纪录片《食品公司》,讲述的就是那几家食品巨头从基因开始,一路向上控制种子,生产,流通到最终端的渠道和品牌。笔者认为,我们国家的情况则恰恰相反。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农产品小散乱差,一路延伸到流通和消费者过程的多重流转以至于食品安全、责任追溯、供应链效率等等都有大量问题。食品企业如果需要在保证全链条产品质量,提高供应链效率并且掌握价值链上的关键控制点(渠道、产品、配方、技术...)势必需要进行产业链的上下游整合。只有能够从种子开始一路到餐桌的全产业链食品公司才能真正保证国人的食品安全和质量。当然,具体的控制方式就各有各的创新了。 进行全产业链的纵向整合,除了国家政策的支持,资本的力量以及企业生态圈的协同必不可少。在美国的食品集团很多时候都已经远远不止于食品公司,为了能够获得金融资源,大型食品公司都在大量金融机构拥有举足轻重的身份。请看下图: 无论是传统银行还是新兴的投资机构,背后都有食品公司的身影。通过多方资源的整合,助力食品公司在产业链上下游不断的提高自身的壁垒和竞争优势。对于欧美成熟市场,这种并购整合已经向纵深发展,在食品以及配套的其它行业比如媒体技术等领域都不断的出现整合。  结语食品产业作为最大的民生产业,每一个细分单品有极高的技术和运营壁垒,而在不同环节上又有很大的规模优势。这势必导出一个趋势,首先通过快速的横向整合取得规模优势,同时快速的向行业上下游进行纵向整合以获得产业链的控制力,并逐步延伸到配套的营销、技术乃至更加基础的领域,比如基因技术等。 作为全世界人口最多,“民以食为天”的传统文化基础,大批世界级的食品公司既是保证食品安全的重要依托也是市场竞争烈度上升的必然趋势。(注:有来源图片均已注明)

0 Comments

创业向西 转型向东

无论是企业家创业还是成熟企业转型,都是九死一生的事。我们自身处于创业期,同时为企业提供战略咨询和转型落地的服务,更加切身的体会到战略执行与业务设计的协调之关键。 而且我们发现,战略执行板块中“组织氛围”对创业和转型的影响之大超乎异常。 组织氛围类型         (OrganizationalCulture Assessment Instrument,简称OCAI) 这个模型利用24个测量条目了解企业的组织氛围,并从2个维度进行提炼形成四种主要的组织氛围。我们直接从四种分类来陈述今天的观点。 这四种类型的主要特征是:团队型:家文化,组织因为忠诚和互信而凝聚,强调长期福利和员工发展创业型:愿担风险,组织因为创新和尝试而凝聚,强调快速发展和新资源获取市场型:目标驱动,组织因为赢的信念而凝聚,强调有竞争力的举措和目标实现层级型:规范化,组织因为制度和政策而凝聚,强调组织稳定和可预测性创业初期由于企业规模很小,基本都是小团队自行决策同时根据面对的市场和客户进行“差异化”定位。因此,绝大部分企业都是创业型文化开始发展的。 但是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就会需要与自身所处的行业和业务设计特别是和企业自身的“价值主张”进行匹配的调整。笔者之前文章分析过不同价值主张的业务模式应该如何打造,今天我们更多关注这种业务设计与组织氛围的匹配度要求。 (企业价值主张的主要三个方向) 我们来看一下不同的业务模式与组织氛围的匹配情况。 互联网及产品卓越型以互联网为代表,包括更多的需要突破性研究,真正“产品卓越”的公司需要长期保持领先于竞争对手的产品创新。注:笔者曾经撰文讲述战略控制层级的时候提到过,真正的产品领先需要有2年以上的产品研发领先能力而不是简单的产品质量好。 互联网企业创新主要在于产品和运营的创新,产品创新和运营创新的速度都是其关键竞争要素。因此保持聚焦于客户和差异化,保持组织氛围上的灵活授权以及自行决策就成了标配。 但是当互联网企业走向产业或者针对大B的深度专业服务就会出现各种不适应。等下我们分析其它的组织氛围时,你可以自己匹配一下是否如此。 我们会发现,“创业型”组织氛围与“产品卓越”的价值主张是最匹配的。“创业型”组织氛围强调持续的创新,要求组织能够一直保持在技术领先位置,拥抱风险,也期望合作伙伴和客户都将自己视为“创新引领者”。 2B服务类及团队型2B的深度专业化服务,需要对单一客户定制解决方案(就算是公司有标准化产品,2B的商业服务架构也需要定制),在服务过程中,还要持续性的根据客户的发展和需要调整自身的产品和服务内容。 这个时候,公司的客户服务团队与产品交付团队之间就逐步倾向于独立而且大部分行业是以客户服务团队为中心进行运转。典型如:咨询公司,合同物流公司,工程项目等等。每一个行业、客户都可能是一个利润中心。而团队之间的相互信任与协作是完成客户服务的重要条件。 产品在很多时候需要退居二线,成为整体解决方案和服务的一部分。 2B服务由于单个客户的规模太大,从企业方的市场定位,销售模式,服务模式甚至在产业链上下游资源的整合能力都成为了赢得市场的必要条件。企业内部组织专业化分工势必形成,同时由面对客户的销售和服务团队进行灵活的自行决策。 我们发现,很多原来产品型的公司(包括互联网公司)在面对大企业服务时从组织结构(专业化分工并协同),组织氛围(以客户团队为优先并自行决策)等各方面都会出现剧烈的冲突。 如果创业企业所处的行业和自身定位服务于大企业,在完成A轮融资后(原则上确认产品和商业模式),组织结构和氛围都可能遇到向“团队型”文化转型的课题。 比如,创业期往往会由于客户的一两个差异化需求点,形成自己的产品,相对是散点式的创新。当服务大企业客户时,自身的产品和服务如果无法匹配客户需求,就立刻需要集成第三方产品和服务,而且在公司内部需要不同的部门来完成协作了。 一般产品和渠道类及市场型笔者曾经撰文,市场上绝大部分“优质产品”事实上定位于成本领先的,请参考《布局2020年代:“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设计》。 一般产品和渠道(包括互联网全渠道)实际上比拼的都是获客,供应链和产品的成本。供应链的成本甚至最关键的成败因素。 对于赢得市场以及目标的尊重(无论绝对值还是市场份额)是进行供应链计划,全渠道成本的最优化至关重要。 随着全渠道销售对所有品牌商、传统渠道(包括经销商)的冲击,玩法层出不穷。但归根结底,在综合考虑获客、渠道和供应链的情况下就是成本之争。 因此,这类公司应该摈弃过度自尊心,拥抱所有的市场通路,同时用理性的“市场型”文化氛围支持高目标、高兑现。只有在市场份额的增加以及更高的达成率基础上才能为供应链的整体优化提供基础。 比如:“抢占客户心智”并用广告轰炸强迫客户认知的粗暴市场策略,也值得考虑,但应该关注的是获客成本。如果用市场策略推高产品价格将会是非常危险的。因为产品领先如全文所述,需要的是产品研发的持续领先和创新型文化,用市场策略推高价格后为竞争对手留出空间不说,无法持续创新导致最终的品牌崩塌风险更甚。 规模化效率类与层级型中国是制造大国,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我们的制造业。制造业及其它需要规模化经济效益的行业特别需要稳定的组织,稳定的流程并持续改进的组织氛围。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层级型组织架构的稳定型和高效率在大规模生产上的价值凸显。 就算非制造型企业,在发展到成熟之后,往往也容易走向层级型。成功的企业由于市场地位的确立以及创始人创业激情的褪去,走向层级型文化也是大概率事件。 “创业向西”,大量企业都是从右上角的创业型出发,经过十多年的经营逐步向左下方的层级型发展。“转型向东”,传统企业处于左下方的层级型文化,当企业期望进行转型甚至二次创业,除了在战略上进行创新,组织氛围上需要明确自己的目标组织文化。转型成功,创始人投入极大的心力,转变组织的文化氛围至关重要。 祝大家,国庆快乐!创业和转型顺利!

0 Comments

国际货代 | 数字化驱动业务模式升级

国际物流曾经是标准化,信息化技术的核心推动者。比如,集装箱60多年的发展改变了世界,EDI(电子数据交换)在过去半个多世纪全球贸易中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近年来,国际物流领域的技术进步与创新已被国内物流企业所引领。随着全球贸易格局变化以及船公司大船化和联盟的不断集中,国际货代集体进入了焦虑期,而Flexport的大笔融资更是刺激了整个行业。国际物流的各细分行业都试图通过数字化技术来驱动业务模式的升级。然而,认清自己公司的业务模式应该如何借助数字化实现升级远比赶时髦进行单纯的技术升级重要很多。本文试图从数字化如何驱动业务模式升级的角度进行一个初步的分析。短链的数字化国际物流的市场容量大和链路长,所以很多技术创新都聚焦在局部的业务领域。比如集卡车货匹配,订舱平台,数字化堆场,各种海关接口,也包括很多信息发布平台的升级等等。有价值,但驱动变革更难实际上短链的数字化应用场景在国内物流的各环节时有可见,然而各类车货匹配最后转型成了三方物流公司。各类信息发布想升级为商业模式的,也鲜有成功的案例。各类云仓,以及为了锁定货源推出的技术平台更是步履维艰。相比于国内物流,国际业务规模更大,链路更长,专业壁垒更高。因此,在每一个短链上形成有价值的新商业模式机会更大一些。但是变革将遇到的问题会比国内物流更加艰难。国际物流中,船公司,港口等关键节点本身的业务数字化进展缓慢,围绕着关键节点以外的增值环节进行数字化升级,很快也遇到很多约束条件而无法突破。如果只能在短链上进行效率提升,这类数字化业务还是容易降维到“技术变革”而非数字化商业模式。更容易受益于全行业的数字化国内在短链路领域的技术产品升级为商业模式的成功案例(比如物流云、车辆管理平台、后市场平台、智能设备...),大部分是在全行业数字化升级到一定程度后,趁势而起的产物。链路上部分环节的数字化转型升级无法有效驱动全链路商业模式的升级,但是在全行业数字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在各个环节涌现出来的更多细分领域的数字化机会反而会凸显出来。先驱还是先烈如果短链路的数字化无法驱动行业的数字化升级,贸然进行大笔投资与业务转型,特别是通过资本手段进行快速催肥的公司,更容易成为行业数字化变革的先烈。如果能够在短链上实现效率提升并以此积累数字化资产(无论是技术资产、商业资产、用户资产)甚至产生盈利。在行业数字化不断升级的过程中,始终向行业数字化转型的第一阵营看齐,才有望获得更好的机会成为行业数字化的受益者。全链路数字化1.0:在线化以“运去哪”为代表的互联网国际货代已对传统货代开始产生冲击。这些在线的货代为客户提供端到端的服务,并通过更多的数字化工具为客户提供全程可视等增值服务。这些公司具备较强的IT能力,为客户提供定制化或者SaaS的软件支持,通过优质的服务提高客户的粘性。由于国际物流业务的复杂性,要做到全链路的全程可视对不少国际物流公司就有着不小的挑战。都2019年了,还有很多公司在通过邮件甚至传真的方式进行报价和对账。 (1806年的提单)“全程可视”和“在线化”是传统国际货代可以快速实施推进的数字化转型的首选功能产品。原因1:提升客户体验全程可视和更高的在线化率可以显著提升客户体验,行业中只要有人提供了较好的产品功能支持,就会很快成为行业的标配。规模以上的传统货代,很多企业事实上都具有不错的IT基础。但过去很多年由于业务模式的固化以及各港口,航线,船公司业务的复杂和不统一,导致企业主要精力在于维持内部运营而忽视了客户的体验。随着IT供应商能力的提升,传统货代快速应用数字化技术提升客户体验的门槛也在下降。原因2:对现有的业务运营模式冲击不大全链路的在线化虽然从客户体验和数字化技术应用的角度来讲,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货代的业务模式并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无论从客户选择,盈利模式,线下的操作模式以及需要掌控的核心资源(无论是庄家仓位,还是仓库资源等,战略控制资源变化不大)并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因此,传统国际货代在进行数字化过程中,低风险的选择是以客户为中心,将业务进行“在线化”。全链路数字化2.0:数字生态真正的业务数字化,是基于数字化技术重新设计业务模式。如果要对现有的国际货代业务进行全链路的数字化,可能需要抛弃现有的业务模式和盈利模式。比如,在数字化生态下,全链路玩家的关键能力是在于制定标准,并把标准贯彻并应用在生态圈中的所有合作伙伴。在这种平台模式下,客户群体可能会发生变化。比如,主要的客户群体可能是货代同行而不再是直客。盈利模式也会相应发生改变。不再依靠每票增值服务收费,而是采用类似于SaaS的按使用量收费的方式。同时,在扩大生态圈的过程中动态的优化服务合作伙伴,提升全链路服务能力和性价比。全链路数字化是对现有的业务模式进行重新的设计和商业平台的搭建,虽然门槛很高,但是一旦成功,跟进的服务机构只会成为生态圈中被持续进行比价优化的组件,而链主将控制全链路的服务水平和绝大部分收益的受益者。数字化不是唯一选择虽然本文主题是数字化驱动业务模式升级,但不表示大家都应该盲目跟进。直客的深度服务,特定领域的专业支持,关键资源的把控等等,都是专业竞争力的体现,在中长期都不会受到外部太大的冲击。(本文已刊登于中国航务周刊2019年第35期)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