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至简 | 数字化转型的支点

数字化转型是巨大的系统工程,但各种方法体系还在逐步成熟过程之中。
业内对数字化的基本共识是:
数字化转型必须对业务进行数字化,不是管理的数字化,更不是为了数字化而数字化的技术工程。
 
实际上,在数字化概念流行之前,很多优秀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路径已经契合了数字化转型的核心逻辑,并驱动了商业模式的持续升级。
进一步研究,我们会发现:如此复杂的数字化转型工程,如果有一个关键的成功因素,那将是事半功倍。这个关键因素是要找到商业模式和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支点”。
比如:在大家熟悉的快递行业,
这个“数字化转型的支点”就是“面单”:
 
大道至简 | 数字化转型的支点
(图片来源于网络)
读者应该都曾经见到过这样的快递“面单”,虽然各家快递公司格式不同,但是基本信息相似。
我们从这张“面单”开始探讨一下,为什么这样一张“面单”成为了整个“数字化转型的支点”。

一个地址的数字化

快递的最基本信息是需要准确的收件人信息,而其中更基本的是地址。
Step1:数据化
当快递员收到你寄出的快递,无论是立刻还是交回公司,第一项工作就需要讲收件人地址输入系统。因为只有知道了收件人的地址,才能在后续工作中进行分拣以及后续的所有路由分配。
这个实际过程要复杂很多。比如:
为了提高效率,快递员和网点一般只需要录入收件人所在省份,满足下一个环节进行分拣需要就够。
网点还需要将“面单”拍照上传,由专门“录单中心”进行完整的地址进行分段录入,直至收件人的精确地址,联系电话。
在这个过程中,会将地址的不同分段信息配合快递目前所处的状态进行前置的录入,比如在到达派送快递员之前,必须将精确地址和客户联系信息完成录入和校验。
为了将收件人地址数据化,快递行业进行了十数年的努力。
从早期的人为书写(业内“写大笔”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的岗位),
到成立数千人的录单中心(拍照压缩传输技术都得到了深度应用),
到引入和尝试各种图像识别AI技术对手写地址进行解析,
到现在基本实现电子“面单”在源头对地址实现了数据化。
现在市面上流程的各种新技术,包括图像识别的AI技术很多年前就已经在快递行业深入研究和尝试应用。
最终高端技术被“商业+技术”的组合所替代。
Step2:数字化
数据化的收件人地址只是一小步,对于全网进行数字化而言更为关键的是如何利用。
首当其冲的是对这个地址进行解析,知道这个地址的真实物理位置,才能确定应该发往那里,什么时间由谁派送。
在中国快速推进的城镇化过程中,地址的不完整不稳定性是世界难题。
当你在收件人地址栏填下信息之后,快递公司后台的整个地址库(一般是四级地址库)配合地理信息系统进行解析和扫描。
对于先进一些的企业,还能够根据客户的其他信息,比如名字和手机号码检索客户过去的快递首发记录来提高识别的准确率。
有了精准地址,精准的GIS位置识别,再通过对派送区域的数字化(实则电子化,常见的方式就是在电子地图上进行每一个区域的划分。就是给你家送快递的快递员的地盘),完成对这张“面单”代表的货物刻画了精准的ODOriginal to Destination)
Step3:智能化
不要小看了OD信息的数字化,因为有了“面单”的这个信息,业务中台才有了全部的优化基础。
根据地址和时效要求,快递公司的业务中台(分拨中心和运输网络)和数据中台对全网的货物流向进行全局的分配。比如:
快递公司在快递到达分拨中心之前就可以开始预判当天的货量;
并安排卸车的调度和人员排班;
同时根据分拨中心的产能和后续路由机制预判是否爆仓(各公司的“鹰眼”)
及时调整路由
根据货量和流向进行后续的运输资源的调配
(从每个城市到每个城市的货量每天波动很大,100%固定往返运输的成本是极高的。这方面中国的智能化水平已经远超国际同行)。
小故事:
以前经常讲一个小故事:客户从上海发一个快递到南京路XXX地址,快递公司寄到了江苏省南京市,然后找不到这个地址的情况。一个基础信息的数据化,涉及的方方面面的问题远没有说的那么轻松。

货物重量体积的数字化

“面单”上还有很多其他的重要信息,比如“重量体积”。
重量体积不仅仅是与客户确定收费时使用,
还有很重要的作用是要帮助后续的运营。
比如:
快递物流公司都需要尽量把一个车辆装满但不超载,实现运营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公司首先得知道今天到达分拨中心的货物:
多大多胖,
是不是异形,
是不是液体需要单独处理,
是不是易碎还需要打木架
Step1:数据化
如果货物比较大,快递员会拿一把卷尺量一下,如果比较重,还会带上秤给你确定下重量。
但是快递员在客户门前进行这类操作的难度很高,效率很低。
所以在满足客户收费的情况下,进行初步的数据化(对于小件快递,就直接默认了一个最小的重量体积)。
如果遇到加盟的快递公司,由于重量体积很难精准获得但直接影响了价格,双方在数据的标准和结算上就一直是猫捉老鼠的过程。
数据化的过程就远远不是技术的问题了。
大道至简 | 数字化转型的支点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先进的技术也得以采用。比如,动态进行重量和体积测量的各种设备和仪器粉墨登场。
当货物进入分拣中心后,在不停顿的情况下,自动设备进行重量和体积的测量等等。
Step2:数字化
对于有重量体积的快件,数字化的过程就逐步复杂起来了。而且很多情况下,客户一次还不止一件货物(业内称为一票多件)。
重量体积信息会在很多不同节点采集的信息,并通过各种手段进行交叉验证,确保获取更加准确的信息。
比如,
快递员在客户门上进行了简单测量;
然后在网点/点部进行了二次确认;
进入到分拨中心进行第三次测量;
当货物装上车辆后,会对整车进行称重等等。
在客户端的测算是为了收费,在网点测量开始为后续的操作配载服务,在分拨的测量同时进行的内控核查,对整车的称重会与其中通过扫描记录计算的装车重量进行交叉验证,确保车辆装载率等等。
Step3:智能化
当一张“面单”上的体积重量信息得以确认,它就是整个中台运营优化的核心基础信息。
比如,我们为一家国际物流公司专门定制的智能配柜系统,就是基于货物的体积重量,结合集装箱以及时效等要求,进行智能化决策的过程。
这里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结合IOT的应用场景非常广泛,但是这些技术的应用如何不是为了提高这张“面单”的效率和效益,很容易沦为各家技术公司的秀场而没有产生相应的业务价值。

小故事:

很多科技公司对于提升装车的效率,装载率,考虑人员排班,价格结算等等问题提出很多新奇的创新。各种视频AI,高科技监控以及管理手段都用上。最后,某公司采用了“按照完成装车的面单上累计的计费重量向承运商支付运费”解决了这些技术手段都难以解决的问题。(当然,实际情况还是复杂很多)

依托“面单”的业务数字化

前面简单的描述了一下,“面单”上大概1/3信息的数字化过程。
笔者还想探讨一下数字化的关键课题:
业务数字化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认为“面单”是“数字化转型的支点”。
加盟模式的核心:经营“面单”
加盟模式的商业基础是基于“面单”的。
 
当你加盟了一家快递公司,首先你需要购买“面单”,然后你就可以做生意了。
“面单”对于揽件的加盟商而言,几乎就是商业基础设施的全部了。
随着电子“面单”的普及,面单的购买就是一个线上授权号段的动作。
原来一箱一箱,还需要进行防伪的纸质面单退出市场以后。
面单的授权以及后续管理基本上全部数字化了。
“面单”的业务逻辑
面单是有价凭证(类似于品牌使用费)。
现在第一梯队的快递公司年业务量在50~100亿件,面单的价格大约1元人民币。
所以50~100亿就是一家加盟快递公司的毛利(以前还有几分钱的纸质面单成本)。
通过面单的号段,渠道授权,与收件人地址匹配等多方面的管理,实现:
  • 加盟商的地盘划分(渠道控制)

  • 业务量指标下达

  • 揽件操作的SOP监控

  • 大客户促销等产品定价

  • 加盟商发展下线后的穿透管理

  • ……

通过面单时效+地址+其他维度的综合管理,实现:
  • 派送加盟商的管理数字化

  • KPI的实时化(操作派送等各种KPI实时化)

  • ……

通过面单信息的电子化与数据化,实现和促进:
  • 货量预测

  • 动态资源调整

  • 支持运营的绩效考核

  • 管理的数字化(从战略规划,预算模型,运营过程监控的全过程数字化)

  • 各类机械化和自动化的推动

我们认为“面单”是“数字化转型的支点”,源于:
  • 各种数字化手段要么是为“面单”的商业模式服务的,

  • 要么也是受“面单”的数字化驱动的。

 
“面单”成了技术与商业价值中间最关键的那个“点”。
参考:
加盟公司将绝大部分运营业务市场化(1/2的成本在揽收与派件已经市场化,1/3的运输成本也市场化)。
通过一张面单加上经营整个生态圈的业务规则实现业务的线上化和数字化。
多家加盟快递公司都已上市,从公布的收入结构中可以看到,绝大部分的收入以及超过100%的利润都来自于“面单”所代表的科技收入,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运输仓储等物流收入。

寻找自己“数字化转型的支点”

不同行业,不同企业都有自己的商业模式
在您公司,这个“数字化转型的支点”可能是:
  • 一张订单

  • 一张提单(BL)

  • 一个用户

  • 一个SKU

  • 一个员工

  • 一次搜索

希望您能够找到自己“数字化转型的支点”,
让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事半功倍。
 

 

本文发表于:

中国经济新闻网 http://www.cet.com.cn/xwsd/2675244.shtml
艾瑞网 http://news.iresearch.cn/yx/2020/10/341878.shtml
中国产经新闻网 http://www.cien.com.cn/2020/1010/10673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