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猪”坠落,准备好接盘天降猪肉了吗?

在过去几年里,靠“鼓风机”吹起来的“飞猪”们,2019年将注定是痛苦的。相反,天道轮回,对于那些曾经被“嘲笑”错过了风口的传统流通企业而言,眼下也许正是遇到了实现业务模式转型升级的天赐良机,当然,前提是策略得当。让“猪”再飞一会儿在天上扑腾翅膀的“飞猪”们,其中有突破性技术或创造了巨大商业价值的,应该已经蜕变为“雄鹰”了,恭喜他们,可以在这蓝空中继续骄傲地翱翔一段时间。但是市场上还有很多靠着“鼓风机”吹起来的业务模式或管理水平并不完善的“飞猪”,并未真正长出可以翱翔的双翅,在风量和风向发生改变的时候将遇到严峻挑战,分分钟有被地心引力拉回地面的可能。 这些“飞猪”或“飞鹰”在过去几年给传统企业造成了不少冲击,但功劳也不小。因为他们的不羁思维和创新勇气,带给传统企业太多值得学习的地方。2019年,在“飞猪”们继续坚持和转型的过程中,传统企业可以冷静的盘点一下这些年“飞猪“们闹哄哄的折腾中留下的“有价资产”。 以用户为中心O2O、全渠道、精准营销等概念实际上已经提出了很久,但是直到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才真正绽放。正是由于移动互联网技术不断的深入各类应用场景,尤其是消费端的应用场景,才真正启发、教育和帮助了线下企业认识到了什么是真正的“全渠道“以及什么叫“以用户为中心”。全渠道的核心是全方位全场景的服务客户,而不是简单的开拓更多的销售管道。 我们看到,现在几乎所有的企业,无论它处于什么行业、位于价值链的哪一段,几乎言必称“以客户为中心”,但事实上,对比移动互联网企业不惜把用户宠坏、不断深挖用户的每个“痛点”甚至“痒点”的行为表现,这些传统企业在研究客户、服务客户方面所做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正是这些创新型企业,在燃烧资本的同时,切切实实地教育了所有人何为“极致用户体验”,并推出了各种“宠用户”工具。 打破渠道壁垒在电商蓬勃以前,大部分流通企业连自己有多少库存都不知道。大量的压货以及渠道商与品牌商之间的博弈导致各种信息失真。当然这种现象现在还有,但是严重程度已经降低很多了。 淘宝在发展之初的确“助长”了底层分销商的串货销售,但在各类O2O及“新零售”层出不穷的迭代努力下,传统企业长期存在的“渠道博弈“逐渐转换成“新老模式的竞争”。借助各类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企业对渠道乃至终端用户的了解都比以前提高了很多,至少做到了一定程度的可视化、透明化,这样企业在设计与渠道商、终端用户的利益协同时,有了更周全的信息支撑。 随着2C机会的枯竭,大量的模式创新盯住了2B市场,为传统企业推动持续的渠道乃至供应链协同起到“鲇鱼效应”。 懂业务的技术人才在移动互联网创新推动下,不仅吸引和锻炼了大量技术人才,同时推动了技术人员与业务场景的融合。各类技术人才在膜拜张小龙等“产品经理”的同时,也推动着整个行业内技术应用与商业应用的不断融合。 传统企业里经常还是会遇到业务与技术团队之间的隔阂,但是这一困局在互联网企业内已经有很好的解决,无论从工作模式上,还是管理理念上,他们都将成为传统企业学习的标杆。准备救生圈然而,随着“鼓风机“马力下降,还是会有一大批“飞猪”即将坠落。传统企业不应该幸灾乐祸,袖手旁观,而是紧紧抓住这一天赐良机,真正实现借力发展。无论是由于“飞猪”退出,留下的市场和客户机会,还是“飞猪”自带的技术和团队,都是传统企业眼红的优秀资产。而安全稳妥地承接这些资产,则需要企业提前准备好“救生圈”。 O2O赋能线下业务不讨论O2O是否过时,通过更多的新技术应用来帮助线下业务发展,是2019年的重要举措。传统企业更应该趁此窗口,通过引入更多新技术直接帮助线下业务转型。不过,我们并不建议进行大张旗鼓的“数字化转型”以及重大资源投入的线上业务开发。因为:帮助线下业务提升全渠道和服务客户的能力,是为了在支持业务发展的同时,储备承接“天降飞猪”的能力;真正的线上业务和数字化还是通过引入真正的互联网化团队来操盘更为合适。 但是,传统企业要达到能掌控互联网团队并与之无缝协同,这件事还是需要一个过渡期的。比较合适的的方式还是充分尊重互联网技术团队,充分授权使其独立运营。静待飞猪坠落都说2019年有很多不确定性,我想不确定的只是时间和数量,而“飞猪坠落”是确定事件。 凡事预则立,传统企业需要做好的是聚焦主营业务,加强自身的经营管理,储备足够的能力和粮食,在继续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同时,提升嗅觉和触觉,采取“适度试水和轻度孵化“模式,准备承接“飞猪坠落”后空出来的市场客户以及核心团队。 接下来,就等待目标“飞猪”的出现。如何消化天上掉的“肉饼”不同规模和阶段的传统企业,所接盘的“飞猪”类型应该是完全不同的,这不仅仅取决于企业自身的经营战略,也是由传统企业在整合创新业务上的格局和能力所决定的。强强联手对已经上市的传统企业,建议关注那些具有较大收入规模且营运毛利能够打平的实力“飞猪”。传统企业拥有的线下门店、供应链、盈利能力以及管理能力等都是这一类“飞猪”们的短板。如果规模较大的”飞猪“能够平稳落地且保持独立运营,那么传统企业的线下供应链等优质资源,将有助于其实现二次飞跃。这一次的飞跃将是传统业务和线上业务的互相借力,共同创新!2018年大家已经看到很多线下为主的公司并购线上为主业的公司的成功案例,但是反向的并购整合成功率就低了很多。沙中淘金未上市的传统企业,建议关注具有较强产品和实际运营能力的“飞猪“,这类互联网公司,虽然收入不好看,也未能完全独立运营,但其产品有较好的前景,管理团队实力强,技术领先,那么传统企业完全可以抓住这些优势,由自身线下业务贡献收入利润,结合和支持线上业务的增长,在考虑通过新技术为传统业务赋能后实现协同价值,为整个公司实现整体的价值提升创造了条件。 无论是承接整个公司还是核心团队,我们还是强烈建议新技术团队独立运作,并且给与足够的空间和资源支持。 避而远之对于那些纯粹通过补贴购买市场、玩弄“生产关系”的创新模式,我们建议避而远之。相反,传统企业更要防止的是,这类不靠谱的”飞猪“在坠落时还有可能砸伤市场,殃及池鱼,给传统企业造成二次伤害。因此,强烈建议,要小心提防并回避为这类公司服务,更不要赊账,不要和这类企业发生任何关系。 结    语传统企业聚焦核心业务应用新技术服务传统业务做好准备等待天上掉猪肉尊重新事物实现双向互补 祝,2019真正实现转型!

0 Comments

新年福利:2019增长策略

《2019年度规划和关键举措》建议收入类举措在春节前尽快启动,本文作为新年福利提前曝光2019年不少流通企业可以采用的增长策略。策略之间相互关联,请量力而行!重新聚焦核心业务过去几年很多公司采用了横向扩展品类的方式促进收入增长,无论实际效果如何,2019年更加合理的策略都是重新聚焦在优势产品,核心业务。公司形成的品类和运营优势基本成型,收入增长虽然重要,但保持有盈利的增长更关键。在优势品类和渠道聚焦,通过不断强化自身优势的同时通过规模化和更加精益化的运营降低运营成本,还要预防在核心品类上可能遇到的“垂死挣扎”者的非理性竞争。过去几年尝试多品牌多品类的公司,如果新品牌和品类并没有成功的从孵化期进入成长期,为公司贡献收入增长以及利润,2019年建议重新评估是否需要继续投入,对于长期没有起色的孵化业务和产品,建议剥离。不少传统企业过去几年受互联网公司影响也纷纷进入电商,虽然也有不少成功案例但是绝大部分传统企业并没有取得良好的成果。这些跟风的传统企业,在电商业务赔本赚了几年吆喝后,猛然发现传统线下门店运营的壁垒和优势才是自己最大的资产,互联网公司的“新零售”似乎也没有颠覆自己。传统企业在电商业务上如果还没有取得重大突破,建议在2019年暂缓原有模式的持续投入,通过新的方式进攻线上业务(另外撰文叙述)。聚焦核心业务无论是产品还是渠道,都是做好准备将有限的资源聚焦在优势维度上,而且这是后面配套策略的基础,在核心业务上都没有形成明显竞争优势的“生存者”请勿采用本方案。 优势市场改革并拆细企业都有自己的优势市场,我们经常成为“产粮区”,无论是因为本身市场的容量密度还是由于企业还在发展过程形成的地域性优势。企业在优势市场形成了很强的壁垒和盈利能力,因此绝大部分情况下都会采取直营或者类直营的模式,因为这是公司的粮仓也是肥肉不舍得给别人。就像星巴克这样的国际大牌也是这样的策略,然而我们认为这样的策略需要进行二次改革。越是有肉的地方,越需要与人分享!在第一步聚焦核心业务(比如星巴克将零售业务卖给雀巢)后,优势市场增收策略是重中之重。优势市场的负责人一般在公司的地位高,而且公司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担心,导致优势市场变革缓慢。而我们建议企业在优势市场采取更加激进的方式,通过采用更有吸引力的分享机制扩大优势区域的投入,比如:加盟,承包。很多企业完全忽视了优势区域的市场潜力,但是优势区域由于需要打破现有利益分配方式,不采用更加激进的方式反而无法推动。当公司推出在优势区域的合伙人(加盟)方案,优选公司内部员工进行承包二次创业时,你相不相信这些优势区域又会重新有了增长的动力?而公司从前端门店的重资产运营解脱出来(更何况人力成本的急剧上升),聚焦于公司品牌,产品,线上以及用户会员的运营,在运营后撤的同时提高对消费者的深度运营。优势区域由于历史沉淀的品牌和运营能力,适当的后退并不会对品牌和客户体验造成伤害,应该是通过激活了一线的动力反而提升用户的体验。可惜绝大部分企业是在弱势区域加盟,而弱势区域的品牌,服务能力不足导致加盟商亏损退出,陷入恶性循环。 培育市场强化自营当公司的核心运营资源从优势市场逐步后撤时,选择其中的重要能力投入又快速成长潜力的培育市场。大部分几十个亿的流通企业在本地形成了很强的优势,但是在800公里半径以外的辐射能力就远远不足。对于这些培育的市场,不少企业单纯采用加盟,或者先打线上品牌再落地线下门店的方式,我们认为效果不是最理想。将优势市场核心能力提炼后投入到培育市场无论是市场管理人员,供应链还是工厂运营,凡是有助于培育市场快速提高竞争力的,公司应该将这些优势资源有策略的投入。特别是优秀的管理人员,在优势市场可能安逸太久,但是如果企业家能够激发这些人投入培育市场将事半功倍。无论是新产品,新地区我们都强烈建议由在公司已经证明了实力的“老人”牵头,帮助在培育市场调动公司资源以及取得总部各部门支持上至关重要。培育市场的品牌以及运营能力都在建设过程中,期望将这部分能力的构建通过外聘或者外包(加盟)的方式来实现是自欺欺人的。对于尚未开发的市场以及渠道,2019年建议暂缓投入。 线上业务精兵突进把线上和线下分开看是因为我们面对的大部分情况远远没有到全渠道整合状态,理性的来看绝大部分传统企业的线上业务是失败的。无论是独立的电商团队还是全渠道,数字化门店等等离预期效果太远。趋势不可改变,只是用什么姿势来拥抱!计划另外撰文叙述如何应对互联网企业冲击,这里简单展开一下如何定位和发挥现有的线上团队。我们常说数字化是整个商业模式的转型,因此绝大部分传统企业是无法完成数字化转型的。而线上线下不仅是业务的不同,而团队及文化的差异都导致上方的矛盾远大于协同。对于传统企业拥抱线上的起始姿势是在给与线上团队足够灵活度的同时,给与更加限定的业务范围和更明确的业务目标。传统企业无法理解线上业务的各种技术,对技术团队由于“无法掌控”产生的无力感。可以采取的方案是将不同的产品(数字化产品),团队拆分为独立的“小组”,每个团队独立运行,不干预过程而只看结果,毕竟线上运营的模式是实时在出结果嘛。企业根据各团队的实际进展进行资源的不断投入,结果越好的逐步占据更多的资源。 结语聚焦优势产品/业务优势市场二次改革与拆细腾出资源转战培育市场投资化模式管理线上创新2019,元旦快乐!

0 Comments

该定19年战略目标和策略了,是冬眠还是冬练?

2018还剩一个月,就算业绩完不成,也是时候定明年的战略目标了。在一片哀嚎声中,企业和个人都可以选择退出或者继续坚持。选择退出并没有什么丢脸的,请参考《把公司卖了吧》。如果选择坚持,我们理性的探讨一下制定年度战略目标和策略的思路。我们曾建议服务过的客户,重新审视战略方向和举措。战略需要不断的适应环境的变化,举措则要明晰反映战略的意图,应战略之变而变。以防守为主的坚持策略 - 冬眠如果公司判断未来行业的趋势是偏悲观的,那么在经济寒冬来临之时,适当地采取保守策略可能是上上之选。我们看到,绝大部分低端劳动力密集型行业,所面临的今冬将会特别寒冷,比如专线公司、合同物流和综合物流公司等。因此,对于这些企业,我们主要建议采取保守的“冬眠”策略。***冬眠策略三步走***现金流断裂几乎是各家企业倒闭的直接原因,而现金流危机则是战略和管理策略不当导致的直接后果。 对于依赖大客户的专线和合同物流公司而言,接生意挺容易的,只要压得起款就可以。然而,事实上你的上游客户很可能已经在准备过冬,且看他们的账期从30天到60天,90天,甚至120天,这些举动都是企业在加强自身现金流严控的信号(连苹果公司都是这么做的)。 天条:低毛利不会致命,但账期可以! 能融到的长期资金要继续融,能不投的固定资产就不投,凡要消耗长期资金的项目尽量暂停或不做,什么互联网、全渠道乃至办公场地、人员招聘等等都尽量压缩。确保公司账上的余额维系在一个正常水平是当前企业生存的“王道”。在经济上行期间,企业可能尝试了不少新的产品和业务,但事实证明,很多并不靠谱。现在,寒冬季,企业就应该切实考虑一下是否要聚焦主营业务。回归主业不表示什么都不做了,而是为了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建筑和巩固更高更坚实的壁垒,防范“入侵者”。 因为就算在冬天也有很多不怕死的在雪地里乱逛,去每家的菜地里拱一拱,看看有没有能力弱的篱笆不牢的,可以趁机抢夺底盘。如果此时,企业在主营业务上不具有扎实的运营能力,无法扎牢篱笆,那么,碰到这些勇敢的雪狼,企业很可能被它们突破或侵占,这个冬天就会变得依旧不好过。 在主营业务里维护自己的地盘可以有最基本的三招:1、地域上的低风险扩展,2. 产品线的微创新,3. 用户体验的持续改进。这三招投入不大,难度不高,但却能产生奇效。我们看到不少成功的公司(比如洽洽)等在回归主营业务后通过这些最基本招数,持续发力、夯实基础、扎牢篱笆,同时,继续盘算未来,为将来的蓄势待发筹谋布局、积蓄力量、市场和资金。在自己熟悉的领域精耕细作是第三步,持续的降低企业的一切不必要消耗必须通过精益化的运营管理。首先,对于那些策略性投资的业务和产品的经营方式需要快速改变,该剥离就剥离。其次,在现有业务中,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持续上升企业可以采取更加坚决的变革。比如:减人:大幅度降低自有员工比例,大幅度降低人工操作比例和人员编制(直接减少编制后再设计新流程),大幅度降低非业务人员占比(管理人员急剧压缩);增效:大幅度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和使用寿命(比如进行网络优化和减少重置);调整结构:大幅度优化商品结构,降低库存成本(减SKU)。 不要觉得这些行为貌似在自残。如果你的选择是冬眠式策略,那么忍痛割爱,才能有舍有得,各种犹豫慌张、摇摆纠结才是最大的风险。以进攻为主的坚持策略 - 冬练当然,冬眠不是唯一选择,毕竟也有北极熊这样的动物就能适应寒冷的气候,继续称王。如果你选择在市场的冬天转型为勇猛的“北极熊”,那么除了“相信’相信’的力量”,应该还要有一些针对性的“冬练”策略。***冬练策略三步走***冬天的市场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认为首选是“肉食”模式。冬天表示自然增长有限,因而企业需要在市场上不断扫描仅有的绿色和一部分可以捕杀的猎物(无论是市场还是并购的对象)。 纵向的增长策略在于更加细致的扫描仅剩的食物(市场机会),虽然已经做好饱一顿饿一顿的准备,但在最冷的时刻到来之前,把所有仅剩的食物再搜刮一遍还是很有必要。市场上表现为把还有想法的加盟商/代理商拉进来、降低估值也要把钱融进来、只要账期可以接受,低利润的客户也接下来… 横向增长策略在于,不断扫描市场上的标的是不是已经开始成为猎物。如果自己家里还有余粮,而且体力还不错,这个时候就可以欢快的作北极熊“捕猎”了。既然要做肉食动物,当然不能被猎物的骨头咯着了,肠胃也得能消化。企业的并购能力以及整合能力都需要不断加强,这是肉食和草食的最大区别。在捕猎中锻炼,需要的是能够通过不断的捕猎补充自己的能量,并没有所谓的“回家吃饭”的过程。无论是横向还是纵向的扩张,企业需要重新设计组织和绩效方式,让更有狼性和担当的成员承担进攻并且吃肉的机会。 在新开的地区、新启的产品乃至并购的公司整合上,公司需要设定新的人才标准和责权体系,给与相应业务负责人更大的自由度和分配权。但是业务责任人同时也承担更大的风险,不仅是饱一顿饿一顿的问题,而是绝战生死的问题。 在冬季进攻,对自身会有较大风险,因此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和清晰的止损线,绝不能为了一城一地的得失而贸然倾公司之力,否则必然会得不偿失,白白耗费自身体力和余粮。作为公司化运作,让有狼性的团队持续进攻,在完成新地区/产品/标的的消化后,快速转由运营型的团队持续深化运营,最终形成合力。 守江山的人才和打江山的可以不同,特别是原先公司有较多的总部和文职团队,更加擅长守江山。因此企业应让这些团队在第二步的过程中持续支持进攻性团队,并在完成初步整合后留下来持续经营,守住领地,从而不至于变成“猴子掰玉米”式的进攻。 通过这种方式,也可为总部的管理组织瘦身。毕竟新建立的领地不太会像总部这样舒适安乐,经营一块新的领地是“迫使”很多人从管理型角色向业务型角色转型的最佳方式和机遇。 选择没有对错需要清晰举措更须坚决行动祝好!

0 Comments

该定19年战略目标和策略了,是冬眠还是冬练三九?

今年还剩一个月,就算业绩完不成,也是时候定明年的战略目标了。在一片哀嚎声中,企业和个人都可以选择退出或者继续坚持。选择退出并没有什么丢脸的,请参考《把公司卖了吧》。如果选择坚持,我们理性的探讨一下年度战略目标和策略的思路。我们也建议曾经服务过的客户,重新审视战略方向和举措。战略需要不断的适应环境的变化。 如果公司对未来行业的趋势判断悲观,在经济的冬季准备采取保守策略可能是上选。我们看到的绝大部分低端劳动力密集型行业,比如专线公司,合同和综合物流等企业,这个冬天将会特别寒冷,我们主要建议保守策略。***冬眠策略三步走***现金流断裂几乎是各家企业倒闭的直接原因,而现金流危机则是战略和管理策略的后果。 对于依赖大客户的专线和合同物流公司而言,接生意挺容易的,只要压得起款就可以。很可能你的上游客户已经在准备过冬而严控现金流,账期从30天到60,90甚至120天都是在不断的严控他自己的现金流(连苹果公司都是这么做的)。 低毛利不会致命,但账期可以!能融到的长期资金要融,能不投入的固定资产和消耗长期资金的项目不做,什么互联网全渠道乃至办公场地,人员招聘等尽量压缩。确保公司账上的余额在一个正常水平。在经济往上走的过程中可能尝试了不少新的产品和业务,现在证明了不靠谱。回归聚焦主营业务不表示什么都不做了,而是为了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巩固壁垒。 因为就算在冬天也有很多不怕死的在雪地里乱逛,在每家的菜地里拱一拱。如果在自己的主营业务没有扎实的运营能力并扎牢篱笆,这个冬天还是不好过。 在主营业务里,可以通过地域上的低风险扩展以及产品线的微创新和用户体验的持续改进维护自己的地盘。我们看到不少成功的公司(比如洽洽)等在回归主营业务后持续发力夯实基础扎牢篱笆的过程中,还未将来的发展蓄势。在自己熟悉的领域精耕细作是第三步,持续的降低企业的消耗必须通过精益化的运营降低所有的运行成本。比如,策略性投资的业务和产品的经营方式需要快速改变,该剥离就剥离。在现有业务中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持续上升可以采取更加坚决的变革。比如:大幅度降低自有员工比例,大幅度降低人工操作比例和人员编制(直接减少编制再设计流程),大幅度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和使用寿命(比如进行网络优化和减少重置),大幅度优化商品结构降低库存成本(减SKU),大幅度降低非业务人员占比(管理人员急剧压缩)。 不要觉得这些行为是有点在自残。如果你的选择是冬眠式策略,各种犹豫慌张才是最大的风险。 当然,冬眠不是唯一选择,毕竟也有北极熊这样的动物就能适应寒冷的北极。如果你选择在市场的冬天转型北极熊,除了“相信相信的力量”应该还是可以有一些针对性策略。***冬练策略三步走***冬天的市场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认为首选是“肉食”模式。冬天表示自然增长有限,在市场上不断扫描仅有的绿色和一部分可以捕杀的猎物(无论是市场还是并购的对象)。 纵向的增长策略在于更加细致的扫描仅剩的食物(市场机会),虽然做好饱一顿饿一顿的准备,在最冷的时刻到来之前,把所有仅剩的食物再搜刮一遍。市场上表现为把还有想法的加盟商/代理商拉进来,降低估值也把钱融进来,只要账期可以接受,低利润的客户也接下来… 横向增长策略在于不断扫描市场上的标的是不是已经开始成为猎物,如果自己家里还有余量体力还不错,这个时候就可以欢快的“捕猎”了。既然要做肉食动物,当然不能被猎物的骨头咯着了,肠胃也得能消化。企业在做并购以及整合方面的能力需要不断加强,这是肉食和草食的最大区别。在捕猎中锻炼,需要的是能够通过不断的捕猎补充自己的能量,并没有所谓的“回家吃饭”的过程。无论是横向还是纵向的扩张,企业需要重新设计组织和绩效方式,让更有狼性和担当的成员承担进攻并且吃肉的机会。 在新开的地区和产品乃至并购的公司整合上,公司需要设定新的人才标准和责权体系,给与相应业务负责人更大的自由度和分配权。但是业务责任人同时也承担更大的风险,不仅是饱一顿饿一顿的问题,而生死问题。 在冬季的进攻一定需要有明确的目的和止损线绝不能为了一城一地的得失倾公司之力相救。作为公司化运作,让有狼性的团队持续进攻,在完成新地区/产品/标的的消化后转而让运营型的团队持续深化运营,最终形成合力。 守江山的人才和打江山的可以不同,特别是原先公司有较多的总部和文职团队,更加擅长守江山。如果能够让这些团队在第二步的过程中持续支持进攻性团队并在完成初步整合后留下来持续经营,不至于变成“猴子掰玉米”式的进攻。 通过这种方式也为总部的管理组织瘦身,毕竟新建立的领地可能没有像总部这样舒适安乐,经营新领地也是强迫很多人从管理角色向业务角色转型。 选择没有对错需要清晰举措更须坚决动作祝好!

0 Comments

天下生意很难做,年底了业绩完不成,如何应对复盘才能全身而退?

经济下行趋势未改,天下生意都很难做,到年底估计很多人应该完不成业绩。面对即将来临的年终总结和复盘,如何应对才能全身而退甚至反败为胜?对老板的挑战是,如何公正评判,并从这些高明的报告中去伪存真,掌握真正的问题,做出正确决定。***故事会开始*** 经济环境恶劣已经成为共识,因此这部分的内容应该特别的理直气壮,从中美贸易磨檫到供给侧改革,从客户预算缩减和消费降级拼夕夕崛起说明客户捂紧钱袋子,再加上一些竞争对手倒闭转让或者日子也过得不好的信息。为整个报告定下基调:“我们能做成75%的达成率已经相当不错了!”这一篇必须数据详实,横纵向对比和案例众多,能够轻易取得与会同事的支持,为争取老板的宽大处理赢得多方支持,甚至展现除了对市场和客户的深刻“洞察力”说不定转危为机呢。这一篇承接市场数据,回顾公司全年的预算以及完成情况。在坦诚自己没有完成目标的同时,默默的不断强调当初的预算实在是不合理的。当有更多部门没有完成预算的时候,就可以更加理直气壮的说明“预算不准”。要证明预算不准是很容易的事情,每个月那些数据波动证明当初预算没有考虑全面,挑战下预算的逻辑和数据问题。最后把结论再次收回“目标太高,完不成很正常”。强调公司产品竞争力逐步下降的方式也有很多数据支持。一般老板都是关注客户满意度的(时髦的“客户体验”)。那些客户投诉案例和数据乃至客户回访以及竞品分析。证明公司的产品竞争力不强(或者下降),公司的定价太高(折扣不够不灵活),拿些同行的折扣政策乃至“灰色”故事说明竞争压力实在很大,做成这样已经不错了。全世界现在都在说互联网,数字化,全渠道和人工智能。回到自己公司一看基本上这些新概念的采纳和转型是不可能跟上概念的迭代速度的(实际上别人也跟不上)。只要多举几个成功的全渠道和数字化案例加上公司在这些新领域推进缓慢的实际案例。逐步把问题引导到“业绩不好,是公司的问题。”通过之前的铺垫,现在从外部开始慢慢回到内部问题。最安全的就是表示自己需要借助IT能力及时准确的判断市场,产品和竞争对手情况以便做出快速响应。但是公司的管理报表,数据体系以及IT系统落后无法支持。因为老板一般也有这类需求没有被满足,很容易引起共鸣,也容易取得别的部门的支持。这个时候,就可以再进一步了。市场压力大,变化快,虽然数据报表不支持我也很想努力“敏捷”啊,可惜我想往前冲往往责权不对等啊(责太大,权不够),不仅不能指挥别的部门,也没有办法管理前线啊…故事中可以举例子强调由于授权不够,无法快速合理调动资源,错失了很多机会。这个时候老板甚至同情起来,乃至开始责怪其他部门为什么不支持配合。经济压力大,更需要鼓舞人心。所有公司都会觉得人才不足,这个时候需要拿出实际数据进行对比,强调公司的激励和人才培养不足。这块需要掌握适度,因为需要开始为明年争取更多的薪酬激励方案以及晋升机会打好基础了。如果今年全身而退,再为明年争取到一个大礼包那就赞了。在汇报的最后可以根据对公司的判断和自己的期望,适时的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比如,现在都很热的“合伙人计划”,“阿米巴模式”。为了应对新形势挑战,必须采用更加开放和分享的精神。让老板不仅仅开放思路,还要开放钱袋子。一气呵成,全身而退的前提下说不定还能够让老板觉得洞察市场而且对公司问题剖析和未来的发展殚精竭虑而委以重任和大红包呢。 申明:这些是我们项目中常遇到的绩效管理“故事”,请勿真按此套路进行年终复盘汇报。        

0 Comments

营收破亿,老板你是否还在经验决策?

为什么特指突破亿级营收的企业呢?请看系列第一篇《营收破亿,老板你是否还在独立拉车?》请看系列第二篇《营收破亿,老板你是否还是机会主义者?》 今天我们来谈发展中的第三个陷阱 –老板是否还在经验决策? 老板还在经验决策的典型画像所谓经验决策,一种是对事情的经验决策,一种是对人的经验判断:1.      老板不清楚他的决策对财务结果的潜在影响,就轻易下决策先来看一段模拟对话:l  某区域物流公司运营负责人:老板,这个事你得定一下,前端收货网点必须完成称重量方,不然很影响运营端的前置规划和效率,尤其是货量波动大的时候,运营比较难应对l  某区域物流公司经营负责人:老板,要求听上去合理,可网点本身就只是赚小钱,要求增加操作环节,很难推动收货网点执行呀l  老板:最近我们的货量增长势头还不错,但运营效率提升确实不大明显,称重量方确实得前置,先试一下,有困难大家想办法克服 这虽然是一个模拟场景,但真实情况会更冗长。企业经常都在围绕一些定性逻辑和简单的匡算数据来回讨论,并形成“未被共识”的老板决策。 如果老板有一定的财务决策思维,可能会是这样的场景:1)      首先反问大家:你们觉得,这是一个收入端的问题,还是一个运营成本端的问题;2)      接下来问运营负责人:如果要求前端收货网点完成称重量方,把网点增加的操作成本补贴给网点,你运营端的成本优化能否覆盖?3)      然后问经营负责人:如果操作成本补贴给网点,同时运营会查称重量方的差错,你能否推行下去,并预计会增加多少收入?如此一来,就可以让管理层一起把大账算清楚后老板再决策。所谓基于财务投资回报率做决策,首先得明白企业这块投资会有哪些潜在回报;至于做与不做,主要取决于这些潜在回报对企业的吸引力,同样的回报在不同业务阶段的分量很可能会不一样的,这才是老板决策的核心价值。 2.      老板不清楚每个高管或每个部门的真实表现,就轻易说:我公司现在主要是这人或这部门在拖公司后腿再来看一段模拟对话:l  外部顾问:老板,你觉得你现在企业发展碰到的最大问题是什么?l  老板:团队跟不上企业发展l  外部顾问:那主要是哪些方面的团队跟不上呢?l  老板:实际上没有一块让我满意的,如果要找最主要的,一块是运营,一块是财务l  外部顾问:那具体问题体现在?比如运营是成本还是服务水平上的问题,财务是不能及时把真实财务数据给到你?l  老板:运营这块,反正还是时不时有客户会投诉到我这里,有些客户会因为运营问题就流失到同行那里了;而财务倒是能及时把每个月的报表给到我,但是并不能告诉我如何改善收入成本,如何更有效管理现金流。 这是一个比较真实的情景对话,老板通篇对话里找不到一个数字。在快速发展阶段,估计99%的老板都觉得团队跟不上企业发展要求,这很正常,如果觉得很满意,那倒有些不正常了。但,由于企业还不是很大,不可能做到每块都能找到牛人、超配能力,这就更需要老板对各个团队有明确合理的定位以及量化的绩效指标。如果没有合理定位下的量化组织绩效、没有同行对标下的适当的绩效目标,老板就仅根据一些感性的认知和经验,轻易对人或团队的能力下判断,这样往往会给团队和整个企业带来非常大的负面影响。 符合这个画像的企业的不同类型我们认为主要有三种:1.      老板没有财务思维,也不重视数据不少老板会觉得财务是财务部门的事,也有些老板明明只招来了些基础财务人员,却希望财务人员不光给财务报表,最好直接告诉他看到了什么样的经营问题,应该如何解决。这些本质上都是老板的一厢情愿,也是一种惰性思维。因为自己不怎么懂财务,也没有意愿想搞懂,但实际上,财务结果是企业综合表现的结果,老板不去搞懂又能指望谁替你呢。财务报表发展到今天,虽然还有这样或那样的缺失,但整体上是能够反映一个企业的核心业绩表现的。对物流企业来说,财务报表再配合一些经营和运营支撑数据,基本的数据体系就算有了,整个企业的经营状况也就出来了。但如果老板不重视数据体系,每次管理例会的时候,不去推敲数据来看问题,企业是不可能建立起数据文化和科学管理逻辑的。 2.      没有靠谱的数据来供老板决策也许你会说,这种情况大多是因为老板不重视的结果。因为老板不重视而造成没靠谱的数据可用,这个实际上还是第一类。这里我们想说的是老板想看数据却总觉得数据不靠谱或者不够。这种情况一般有两种原因:1)缺乏同行对标数据。一套孤立的公司内部数据,其意义和价值是有限的。财务里有一种说法叫“行业魔力数据”,也就是关键数据指标的行业平均水平是多少,目前行业领先者能做到多少。对标才能找到差距,再结合公司发展策略识别关键差距;2)数据各种不一致、口径繁杂。IT系统混乱造成基础数据就不一致,各个部门都在制作数据却没有人归口确保口径的一致性。一个管理有序的企业,是需要对数据进行严格治理的。一般叫治理的都是比较重要和严肃的事情,比如公司治理、组织治理,同样,数据治理也很重要,也需要很严肃才能取得效果。 3.      老板有靠谱数据,却没真正用起来有靠谱数据,却没真正用起来,这是很可惜的。假如你认为自己公司是有靠谱数据的,相信你日常决策的时候一定程度上会是基于数据的,这时候你可以通过这样两个问题来判断有没有真正用起来。1)      管理例会上有没有习惯去跟踪上一次跟进事项的数据进展情况?我们经常看到,公司管理例会上每次汇报的议题都是不连续的,这一般说明大部分时间花在紧急的事情上,而不是重要的事情上。偶尔碰到一件即重要又紧急的事情,能基于数据讨论出行动方案了,可到了下次例会,因为紧急性下降了,就不再去看行动方案的数据改善情况。2)      数据改善结果,有没有跟组织和个人的绩效挂起钩?重要的事情,如果没有匹配的组织或个人绩效,是很难产生自驱力的。如果一直靠老板权威在推动,能做到及格分就很不错了,就不要指望能给老板超预期的结果。而数据驱动决策的工作,一般都是重要的事情,也就是能够持续给公司增加竞争力的地方,60分肯定是不够的。 成功的企业,在发展历程中,都是逐渐弱化经验决策、强化数据决策的过程,而向数据决策的转变要同时关注事和人两个方面。 到此,我们谈完了突破亿级营收企业的三个发展陷阱,分别是:一、老板是否还在独立拉车?二、老板是否还是机会主义者?三、老板是否还在经验决策? 下一篇,是时候跟大家推出我们原色咨询不断摸索出来的解决之道了:原色年度熔炉咨询,助您跨越发展陷阱*如需转载或联系,请添加管理员微信(UANSER, ID: uanser-main)。

0 Comments

营收破亿,老板你是否还是机会主义者?

为什么特指营收破亿的民企呢?请看系列第一篇《营收破亿,老板你是否还在独自拉车》 今天我们来谈发展中的第二个陷阱 –老板是否还是机会主义者? 老板还是机会主义者的典型画像常态特征就一个:老板时不时给企业找来一些既没能力沉淀、又拖累企业正常发展的所谓的“机会”。 你是不是经常面临下面这样的决策:Ø  朋友推荐一个大客户给你,潜在业务规模不小,但服务水平要求较高,账期也会较长,你做不做?Ø  一个规模比你小的同行找你要求被你收购,其业务范围确实你是你未来计划要进入的,你做不做? 大家常说,机会是留给准备好的人。这句话完整来说,应该是,机会是留给准备好、并且能够清晰且充分地认知机会的人。因为有很多机会实际上只是看上去美好,一旦你身陷其中,往往事与愿违、进退两难。面对看上去美好的“机会”,懂得冷静分析、坦然拒绝,这并不容易。如果老板既不能慧眼识别出“伪机会”、“不是你的机会”,又不懂得拒绝这些看上去美好的“机会”,结果往往是,团队吃力地承接,刚刚积累了点能力,果实还未结出,又被下一个美好的“机会”牵引着去重新开始。同样的机会,对于不同企业,有可能是完全不一样的情况,并不是别人做了,我就一定要做。对于1-10亿规模的企业,对这些大机会的认知和判断,就应该是老板的事。如果老板偶尔因为碍于朋友面子犯个一两次错误,这还情有可原,但如果持续犯错,那就得关关小黑屋自我反省下了。 符合这个画像的企业,具体又有什么不同类型呢?我们认为也主要有三种:1.      老板并不明白自己为啥而创业、为何而坚持中国大部分民企创业的起点是资源驱动的:因为我在以前的工作中积累了这样那样的客户资源、技术资源、供应商资源,这些资源放在那里不用不就浪费了,完全可以产生更大的价值。于是我创业了。这个起始过程没有问题,但当企业发展壮大、突破了亿级营收后,如果老板还不能较深刻理解自己为啥而创业、为啥在坚持的话(这里没提老板内心的使命愿景,但实际上是一回事),机会主义的做法基本上就是一种必然,而这种必然,就会直接导致企业的业务选择缺乏明确的战略目标和理性的判断,过于随意的指挥,使企业经常耗费资源、四处忙乱,最后很难进一步做大,天花板也就快速到来。同样,站在职业经理人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当你在找一个明智的老板来辅佐的时候,除了跑道、职位等偏重于事的方面,更多地是要好好拷问下自己,你认为老板明白自己为啥而创业、为啥在坚持了吗。如果答案很肯定,那么恭喜你,加入并努力奋斗吧。2.      老板迫于经营压力下的无奈“理想是理想,现实是现实”,“现在经济下行不景气,我得先储备点粮草过冬”,“每月固定千万的支出,现在竞争越来越激烈,我得先活着”,这些无奈之语,大家应该都听的不少。的确,当理想和生存只能选其一的时候,绝对应该选择生存,但最怕老板们用这些话来安慰自己、麻痹自己,因为实际上这些是老板的一种战略和管理惰性,如果自我反省时是这种状况,请参见第一种类型(老板并不明白自己为啥而创业、为啥在坚持)。当经营压力突如其来时,怎么办?当然能抓到什么稻草就拼命抓住,但重要的是,要知道这只是稻草,只能救你一时,绝非长久之计,也未必能在下一次危及时再被复制;当企业缓过来之后要做的就是想尽一切办法不让这种无奈重现,绝不能变成慢慢去习惯这种疲态。不让无奈重现,就要不再凭借运气、不再依靠机会,而是形成战略选择和组织建设的良性循环,这才是企业常态管理中最最重要的。3.      核心团队认为老板是机会主义者更多情况其实是这种,是核心团队认为老板是机会主义者。实际上,既然能突破到亿级,老板们一定程度上被证明是有业务模式设计能力的,他们对公司的进一步发展策略多少是有蓝图设想的,但这个蓝图一般都只是在他们的脑子里。老板有的不愿意讲太多,有的则讲不清楚,所以核心团队只能靠自己悟性来理解了。至于业务蓝图对公司下一年、下半年、接下去三个月分别意味着什么,统统没有。于是,老板会依据脑子里的这些或清晰或模糊的设想,时不时地调整策略,从而指挥日常管理决策,给团队找来一些新的业务机会。但核心团队可不这么想,一旦老板的一些决策跟他们预期的不一样,一旦老板找来的新业务机会是他们要费大力气才能接下来的时候,老板们往往就被扣上“善变”、“机会主义”的帽子了。既然这类问题只是源于高管团队的意识认为,那么是不是让他们知道事实真相就能够解决问题了呢?这个听上去简单的沟通共识,在现实中却难倒了一大批老板。 各位突破亿级营收规模的老板,你还是机会主义者吗?如果符合上述特征画像,你又属于哪一类型呢?让我们下一篇继续来聊发展陷阱的第三类问题。*如需转载或联系,请添加管理员微信(UANSER, ID: uanser-main)。

0 Comments

营收破亿,老板你是否还在独自拉车?

为什么特指营收破亿的民企呢?企业在初创期,通常是创始团队看到一个未被满足的客户需求,大胆投入,迅速发展,在局部确立一定的市场地位,这个局部对物流企业来说可以是一个区域、几条线路或者是某个行业。不夸张地说,创始团队选择跑道和设计商业模式的能力基本上决定了企业能不能在这个领域确立起市场地位,而其中跑道的选择又决定了企业发展的第一个瓶颈点是在千万、亿还是大几亿的营收规模。我们看到,大部分专线都是小千万级,而有些专线主要因为区域或者线路选的好,就突破到亿级;同样,大部分的三方物流企业也是小千万级,而有些三方物流企业由于选择了某个特定行业或者在特定区域内持续深耕,从而突破到了亿级规模。突破了亿级,会有啥不一样呢?我们的感受是,老板们更加焦虑了。因为他们深知,企业如果不继续发展和提升,稍不留神就会回到千万级水平,江湖地位也会不保,到那时将会有更多的无奈和痛苦。我们曾与不少1-10亿的民企老板交流过,一般都会问他们一个问题:如果我们单独跟您的核心管理团队开放式沟通,您觉得您会不会成为他们集体吐槽的对象?大部分老板对此问题都表示信心不足。而信心不足是有道理的,因此真实的调研情况也确实如此(超过60%的调研中老板被吐槽)。要说清楚的是,成为核心管理团队集体吐槽的对象,不代表都是老板们的问题。我们认为,突破亿级营收规模的民企都会面临几个发展中的陷阱,类似国家层面经常谈的如何避免中等收入陷阱一样。今天我们来谈发展中的第一个陷阱 - 老板是否还在独自拉车? 老板还在独自拉车的典型画像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常态特征:1. 对客户销售导向的业务模式:老板依旧是最大的销售,通常贡献50%以上的营业收入;一路摸爬滚打过来的老板们,对所处领域的业务洞察力超强,大量的方案包括产品定价等细致内容都是老板亲手设计出来的,老板知道如何说服和打动客户;另一方面,深耕行业多年的老板们,人脉资源比较丰富,而突破了亿级的老板们在人脉资源变现上,无形中形成了更多优势。老板们的这些专业优势和人脉优势,确实不是一般的高管能够替代的。于是乎,老板们最希望在公司有那么几个人,能把自己谈下来的大部分客户承接好,有效地转化成营业收入和利润。但现实往往是,“第一份情谊是最难忘的”,大部分客户还是只认老板本人,所以要么转化率很低,要么老板们还是得忙忙忙,脱不开身。 2. 对产品驱动导向的业务模式:老板 = 市场总监+研发总监+运营总监崇尚产品驱动导向业务模式的老板,一般属于行业实践经验特别丰富的,即看得透市场、又搞得懂运营、还管的了研发,也喜欢定位自己为公司的产品经理。这个定位其实很好,既然是产品驱动导向的,产品战略基本等同于公司战略,老板就得把控产品的方向,定方向后对市场、对研发、对运营、对人力资源、对财务等等提专业要求。但现实是老板习惯把他们的活都干了,让总监们去干主管该干的活。结果会是什么呢,产品的竞争力由老板专业能力决定,老板个人能力上的短板就直接成为产品竞争力的短板。 3. 老板主抓收入、管理就乱;老板主抓管理、收入就不增长营收突破亿级,在如此大的物流市场下,收入要继续增长一定还是主旋律,所以老板们大多会花很多时间在客户拓展或者产品打磨上。可是,规模增长也伴随着更大的员工团队,这意味着更多的内部管理要求。虽说业务成长期时不应该植入太重的管理束缚和太多的框框,但事情毕竟多起来了,管理规范不清晰也势必意味着大大小小的事情都等着老板回来做决策。于是老板一旦顾不上内部,内部管理就会显得比较乱;但作为贡献超过50%的最大的销售、或者作为几个业务总监的共同体,老板一旦主抓管理,那业务收入增长怎么办。 符合这个画像的企业,具体又有什么不同类型呢?我们认为主要有三种: 1.      老板还不自知这种类型的老板一般精力特别充沛,习惯比较细致的管理。他们一路摸爬滚打下来,能力上确实比较全面,从经营到运营,从业务到财务人事IT,十项全能,样样都会。但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副手团队比较难成长,执行力可能不错但决断力一般会比较差。这种类型多半发生在1亿-5亿规模之间的企业。从业绩结果上看,收入还在以相对不错的速度增长,但这种增长反倒掩盖了问题,让老板更难自知。实际上,如果不是老板在独立拉车,收入的增速也许可以更快。但,无形中,企业已错失了在这个业务时间窗口应具有的更多的机会,由此所造成的损失往往很难弥补;更糟糕的是,到了更大营收规模后,老板突然才意识到之前的做法已无法继续。此时,大家都知道,车越重、船越大,惯性也越强。 2.      老板自知,但团队不能够已经自知的老板,往往是被残酷的事实教育过后才自知的。不同的是,善于反思和学习的老板,一旦有种力不从心的感觉,就会意识到如果一直独自拉车,困于日常业务中,就没有精力学习提升自己,也无暇思考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于是,他们努力挤出很多时间来找人才,内部发掘、朋友推荐、同行挖角,能用的招都得用上。但是,愿意来又敢来迎接挑战的人屈指可数,而来了之后蜜月期往往不到几个月,双方就互相开始不满意;好不容易互相满意的,因为老板不大懂怎么平衡使用老臣子和新力量,真正能融进去留下来的就基本没有了。因此在人才漏斗筛选中,即便上面的人才口子开得再大,最终也于事无补。于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折腾,老板们开始发现,还是靠自己,拉着老臣子们,稳稳守住手上几亿规模的这摊子业务更可控,至于如何依靠组织能力更快更好的发展,这事,就慢慢来吧。 3.      老板自知,团队能够,但团队不愿意这种类型,往往跟第二种类型不大好区分,据我们观察,第三种类型多半发生在5亿-10亿规模之间的企业。很多自知自己在独立拉车的老板,跟我们抱怨过:我也知道这样不行,需要授权,需要培养团队,我也努力引进来了一些人,可一放下去他们就是干不好。但实际上,当我们组织一些中高层团队进行业务研讨会(老板被定位为研讨会的观察员),老板观察后往往会感概:原来我的团队里还是有一些有想法有能力的人才的呀。可为什么平时老板感知不到呢?团队在平时为什么就不愿意努力施展自己的能力呢?这里说的不愿意,实际上不仅是激励合不合理、到不到位的问题,更在于企业文化、管理意识、工作氛围与平台环境,是否能让真正的能人发挥才能、脱颖而出。各位突破亿级营收规模却还在独立拉车的老板,您属于哪一类型呢?此时,相信您的下一个问题肯定是:我该如何解这些题呢?别急,突破亿级营收企业的发展陷阱可不止这一个,把后面几篇都看完,我们再来聊如何解的话题。*如需转载或联系,请添加管理员微信(UANSER, ID: uanser-main)

0 Comments

创业成功率低于连赢十把,你在为何坚持?

如果有100万,每次都全部押上,只需要连赢十把,你就变成10亿“独角兽”了。连赢十把的概率是1/1024。你觉得太低吗?相比创业成功率,应该算挺高的了。我们拿几个简单的数字算一下就知道,这成功率还不错呢。全国每年注册企业数在1500万家左右,用最最保守的估计1%的企业是真的归入创业并且以成为下一个独角兽为目标来算一下,这样的企业有15万家(各地开发区和孵化类企业总数来看数量级应该很保守)。算千分之一的成功率,每年应该有150家新的10亿级新兴创业公司吧,如果算创始人100万变成10亿而且能够现金变现退出,估计公司整体估值估计需要100亿吧。你说创业成功概率和连赢十把哪个更高呢? 成功的创业项目就像是赌场里那个中了大奖的人,赌场把聚光灯打在他身上,让你觉得你也有机会一夜暴富,甚至以为找到了规律,因此继续下注。而事实上,创业成功要过的关卡远比每次押对更难,不仅需要决策正确,还需要付出无数的努力与煎熬。如果创业仅仅是为了暴富,我觉得去澳门的机会应该更大一些。 比赌钱难,回报低比如押大小,每次都有50%的概率是押对,但是创业的每个关卡成功率可远没有50%吧:1,市场选择(赛道)选对2,创业初期能有合适的团队和治理结构3,能在资金耗尽前完成原型产品4,能够完成第一笔融资5,能够从原型产品升级为真正商业化产品6,能够从创始团队扩展成正规组织并有效管理7,能从当地的试点成功进行跨区域扩张8,能够升级商业模式和管理模式,适应高阶竞争9,能够在合适的时间找到合适的投资人10,能够从概念估值真正做成基于业绩的估值11,……N,    成功上市或者卖身我想每一个坎的成功率估计都低于50%,只要有一关没有跨过去就走不到最后。所以说,如果祈求的是通过一个“伟大的想法”实现财务自由,我觉得创业真的是ROI很差的选择。经过好多年的辛苦奋斗能够经历的跌宕起伏,明明去趟澳门就够了嘛。 找怎样的创业者真正的创业者虽然各有初心,但能走到最后的,高额财务回报一定不是最重要的目标。那真正的创业者在为何坚持?(别说“为了梦想!”)有人为了证明自己,有人为了责任,也有人享受这个过程。在我们看来,那些享受创业过程的创业者与赌徒虽然行为相似,但内心极为不同。 创业的过程对个体能力和视野提升的要求如火箭般上升,在创业过程中能够遇到的事与人的数量比打工多几十倍,复杂很多倍,这对于创业者来说就像感受了生命的长度和高度都得以延展。在承受压力与挑战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经历的关系与感情也将承受巨大的挑战,这也有机会找到更多更真的兄弟,增加了生命的厚度。 如果把创业的过程当成一场财富的赌博,我相信回首都是泪,经历的艰难困苦与煎熬背叛获得的回报是不对等的。如果把创业的过程当成一次丰富人生广度深度和高度之旅,每一次艰难险阻都是成长的绝佳机会,每一次关卡都是反脆弱的“顶峰收缩”。 我们看到不少成功的创业者,只隔不长的时间再见你就觉得他就像换了一个人似的;不像很多“成功者”或管理者,总是那么的“稳定”可预测。这类创业者就像一直不停的在长个儿,甚至你可以从他的外表长相和讨论的话题感受到这种成长。不像在大企业里,需要你证明达到了某种能力水平和经历再给你升职,创业团队总是在拔苗助长,拔上去之后如果不能快速适应新的要求就会被淘汰,而活下来的又会经历一轮新的拔苗助长而且每次拔的方向还不一样。 我们现在也为不少创业中的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看团队能否杀出重围就是隔段时间再看一下创业团队到底有什么不同了。其实还是凤毛麟角的,更何况拔苗助长催熟之后,还能保持一样的心态就更少了。 当然无论是怎样的动机,创业的过程为国家税收社保以及就业消费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也算功不可没。*如需转载或联系,请添加管理员微信(UANSER, ID: uanser-main)

0 Comments

2018双十一怎样赚?

作者信息徐晓(Deane Xu)原色咨询合伙人聚焦流通行业战略咨询2018是天猫喜迎“双十一”十周年大庆的年头,各平台商的玩法也早已纷纷出台。但和往年相比,今年的市场大环境却有些特殊:中美贸易战还在继续、人民币贬值、房市下行、快递涨价……因此,各路商家不得不审时度势,通过重新修正营销预算,保证充足的现金流来应对市场的挑战。那么,究竟如何能在这样的“双十一”赚到真金白银呢? 谋 略为了更好的迎合双十一狂欢,各类商家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来选择不同的商业定位: 1. 品牌曝光型这类商家在双十一期间更加注重自身的品牌宣传和圈粉。在去年,某国民男装品牌的销售就没有在双十一期间打折,而是选择与天猫合作,占据核心版面吸引流量,用前N名不同等级送大礼的方式,达到了品牌曝光和圈粉的目的。这类商家的定位,在营销费用相对确定、可控的同时,对公司的财务报表的影响也是可控的。2. 存在主义型这类商家所在的市场领域竞争激烈,毛利水平不高。尽管知道双十一每年都在“赔本”,但在全渠道的大趋势下,这类商家也不得不参与其中。一方面是为了在经营规模上有好看的年度排名,另一方面是为了能够尽可能多的获取到消费者的关注。因此,对于存在主义型商户而言,他们需要更精细化的营销策划,如:线上线下的营收比例控制、品类排名目标、商品品类选择,版面选择等等。否则,一年忙到头,利润都在双十一期间被消耗了。3. 下水道型这类商家利用双十一的机会,将过时、过季等呆滞库存主动去尾货消化。尽管促销方式迷人眼,“低价去库存”成为非主流,但是事实上,我们却不难看到市场商仍然有不少用个别新品做宣传,夹带尾货的品牌商。对于这类商家而言,他们需要注意“下水道”对品牌的影响。4. 电商型此类商家本身就是以电商为核心渠道经营的玩家,本文就不赘述了。 谋 术双十一活动策划亦是非常重要的,策划内容有店铺装修、促销组合方式(打折、送礼物、互动游戏、满减、包邮等)、活动方案。由于线上营销成本高,在策划时商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优化: 1.  全渠道营销不同平台的双十一玩法纷纷出台,商家可以根据消费者的特点,适当选择多个平台、社交渠道和线下门店一起设计交叉组合营销。这种方式往往可以用社交渠道协助推广,比起平台版面成本相对更经济,同时还能沉淀粉丝数据,一举多得。2. 营销节奏蓄水期曝光、预热期聚能、高峰期推高等营销节奏套路大家已经很熟悉了。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商家只能淹没在扎堆的自嗨营销海洋中,消费者也不可能关注的到。因此,适当调整节奏,不仅可以适当降低营销费用,还可以增加物流速度,提升消费体验。调整营销节奏方式如下:1.  30天保价,提前促销通过30天报价的方法,来预热和适当提前高峰期时间、增加品牌曝光效率。消费者有了30天保价的承诺,就可以放心在双十一到来的前几天就清空购物车,预售提前释放,而不用熬夜抢购了。同样对于商家来说,物流的压力也减少了。2. 疯抢期实时把握投放节奏10日晚10:00至11日1:00,是消费者最不理性的抢购的时间段。提前做好攻略的消费者已经把心仪的商品收藏或放入购物车了,此时商家可以观察产品收藏量的增长情况,若有明显增长趋势,则建议加大投放库存;若增长不明显,则建议减少投放降低损失。此时,有的商家可能出现折扣流量爆了,需要老板理性在价与量之间决策,毕竟合理利润更重要。3. 理性期吸粉11点至16点是消费理性购买期。这期间买家会对不同商家进行综合对比,因此往往大多数该时间段成交的买家本身是品牌粉丝或潜在客户。这个时期在首页推出的主打商品需要强调体验,说明更要贴“心”、客服也需要更有耐心。由于双十一物流快件拥挤的诟病,商户可以通过社交营销手段把粉丝引流到线下,用线下促销的方式来进一步推高全网销售。4. 扫尾期补强晚上的八小时往往很多优质产品都被抢空了,商家面临着一个扫尾期。在疯抢期,客服的压力可能相对较小,因为很多客户盲目购买和综合比价时咨询量可能不是很大,但是在扫尾期,客户想要的商品已将售空,很多买家很遗憾,因此可能想通过咨询客服得到更多优惠产品来弥补遗憾,或者随时有新想法来降低折扣。这个时候,商家要随时做出调整和内页引导,来提高下单率,降低咨询量。如果是下水道型商户,此时应该用更强的促销组合方式将尾货扫净。5. 后双十一期粉丝运营双十一后,商家更应注重买家的数据分析,甄别和梳理出粉丝画像,通过日常粉丝运营,提升双十一营销投入的数据价值。

0 Comments